【“金縷玉衣”騙貸:誰之罪】文物鑒定: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強——專訪馬未都
金縷玉衣造假揭開了文物界的亂象,亂象背后,究竟是道德問題、法律問題,還是制度問題?南方周末記者對多年從事文物鑒定的馬未都、藝術品價格評估專家龔繼遂進行專訪。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李倩
商人謝根榮找來一堆玉片,請牛福忠串成了“金縷玉衣”。牛福忠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委員會主任,他又請來中國收藏家協會前秘書長王文祥、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楊伯達、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前主任楊富緒、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史樹青,5位專家在裝著“金縷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便為這件“文物”估價24億元人民幣。謝根榮用這一紙估價說明,騙銀行放出7億貸款,最終5.4億元打了水漂。
文物專家還能信嗎?古董的價值究竟應該誰說了算?文物的鑒定與評估到底有沒有一定之規?
南方周末記者對多年從事文物鑒定的馬未都、藝術品價格評估專家龔繼遂進行專訪。
金縷玉衣造假揭開了文物界的亂象,亂象背后,究竟是道德問題、法律問題,還是制度問題?
金縷玉衣共發現五十多件,龔繼遂說它更重要的是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而不是藝術價值。目前全世界最貴的中國文物,是2010 年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價格5160萬英鎊(約5.5億人民幣)。馬未都說,10年前把“金縷玉衣”估價24億,這本來就是“一個笑話”。 (周曉繁/東方IC/圖)
技術出錯可以原諒道德瑕疵就別混了
“牛津大學熱釋光鑒定機構在香港有一位常駐人員,內地有些人和她商量把樣品調包,事成之后送她一輛寶馬。她說門兒都沒有,你這是在侮辱我。”
南方周末:一件文物的“斷代”,目前在鑒定專業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馬未都:用于確定文物年代的科學鑒定有兩項,一項是碳-14,一項是熱釋光,兩種方法都設有相關機構。碳-14誤差較大,鑒定高古文物時上下差兩三千年無所謂。但近古文物,比如一兩千年歷史的文物,基本上都不用碳-14鑒定。
熱釋光鑒定,誤差在200年左右,相對精確。牛津大學的一個附設機構最為權威,現在該機構已從牛津大學剝離出來獨立運營。在國際著名拍賣行的法律糾紛中,熱釋光鑒定報告都被法律機構采信。
熱釋光鑒定報告采取專家負責制,以測試者簽字為準。蘇富比、佳士得這兩大拍賣行經過熱釋光測試的文物,都會提供證書號供人查詢。測試報告有三種結果,第一個結果是“與主訴年代相符”,也就是說與文物擁有者的陳述相符。第二是“與主訴年代不符”。最后一種情況,當鑒定機構認定文物曾做過手腳,或者其他原因,可以出示一個沒有結果的報告,鑒定費用仍然照章收取。
南方周末:所有文物都可以采用熱釋光鑒定么?
馬未都:熱釋光需要取樣,比如你拿瓷器去鑒定,牛津大學就要在瓷器底部鉆孔,取出綠豆大小兩個切塊,一個備份,另一個鑒定。小巧精致的瓷器無法取樣也就無法用熱釋光鑒定,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