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重建,隱患不休民間地質學家楊勇發布汶川震區考察結果
汶川震區重建三年以來,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災害在擴大,主要原因之一是重建工程、工礦企業新擴建造成的二次破壞。急于求成的災后工程建設,可能已到了窘迫的埋單時刻。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沈念祖
汶川震區重建三年以來,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災害在擴大,主要原因之一是重建工程、工礦企業新擴建造成的二次破壞。急于求成的災后工程建設,可能已到了窘迫的埋單時刻。
削為平地的龍門山山頂上大型礦車來回穿梭,陡峭的山坡上不時有碎石滾落,茂密的森林中延伸著一條條白色的巖石碎屑流。
這是楊勇在都江堰拉法基水泥廠露天采礦場看到的景象。“汶川地震災后,產業和企業獲得了項目落地和擴能機會,龍門山新增了不少采礦區域,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2011年8月16日起,他在龍門山地震災區進行了近半個月的實地考察。
這名地質學家以獨立調查蜚聲業界。“災后重建工程和資源型產業恢復給災區地質、環境承載力帶來了重壓。”9月11日,楊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顯得憂心忡忡,泥石流、塌方等地震次生災害給災后安置地造成的困境遠遠超出外界預料,而一些災后重建項目、礦山新、擴建可能會加劇這種危害,環保、安全生產管理不善也對環境和安居帶來了不利影響。
龍門山亞東水泥廠露天礦山,山頂被削平。 (楊勇/圖)
地質災害在擴大
楊勇考察區域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東緣之間的龍門山斷裂帶,斷裂帶長三百多千米,汶川地震所在地。震前就屬于地質災害多發區,四川、甘肅和陜西省的上百個城鎮都受其影響。作為四川省的富礦帶,多年的采礦活動和地震的破壞已“傷筋動骨”。
楊勇是橫斷山研究會會長、中國治理荒漠研究基金會專家。2011年是他汶川震區系列調查的第三年,也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