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化”、“反西化”還是“現代化”——太平天國、義和團與辛亥革命的比較(上)

為什么基督教的西方列強不親近基督教(至少是“類基督教”)的太平天國,反而親近非基督教的滿清?

責任編輯:劉小磊

帝制興衰:辛亥百年話“傳統”之六

為什么基督教的西方列強不親近基督教(至少是“類基督教”)的太平天國,反而親近非基督教的滿清?

“西化”與“現代化”說法的 由來

現在我們這里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做“要現代化,但不要西化”。其實如今“國際學術前沿”流行的是反抗“現代性”,所以更時髦的、追隨“國際前沿”的“新左”朋友連“現代”也不大講了。不過就我們的主流而言,追求“現代化”、同時抵制“西化”,還是有強大的吸引力的。

當然這是現在,晚清還沒有“現代化”和“西化”這兩個詞匯,那時說“變法”,說“新政”,說的都是學習西方。但是“中西”就是過去的“華夷”,清末國勢如此,“以華化夷”的老話沒法講了,但反過來講“以西化中”,那是很難說出口的。我們和日本不同,日本古代學中國,后來改學西洋,反正都是學別人,“脫亞入歐”的心理障礙不很大。而我們過去一向被別人學,現在倒過來學別人,這就是“三千年未有之變”,怪難受的。

清朝與太平天國各有洋人雇傭軍,圖為清朝方面由英國人戈登率領的“常勝軍”。 采自The Taiping Rebellion(1851-66)一書 (Michael Perry/圖)

好在不久嚴復譯出了《天演論》,進化論一時大行其道,尤其是到了馬克思主義傳入,人類進化又有了“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進”的“普遍規律”。這“進化”就要比“西化”好聽多了。“進化”有了“普遍規律”,人人都免不了,也就沒了高下之分,更沒有誰把誰“化”了的問題,不過就是在“進化”中的某一段路上你跑在了我前面而已。承認這一點,對我而言盡管也有點尷尬,但過去你或許落后于我,未來我也有可能趕上乃至超過你,這就比“西化”容易接受得多了。進化如果被認為是有確定程序的,比如說“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進”,那人們就直接對準一個具體環節,比如說那變革如果朝向“資本主義”,就叫“民主革命”;朝向下一個階段“社會主義”,就叫“無產階級革命”;那也就不用另外起名。我們在改革前就是如此,那時我們都直接說是奔向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不怎么說奔向“現代化”。但是如果發現那程序靠不住了,比較含混的“現代化”一詞就派上了用場。

而“西化”這個說法的流行,一般出現在三種場合:其一是制度變革后一時不見效,或者出現反復與陣痛,一些性急的“激進者”就會“恨鐵不成鋼”地埋怨國人,認為光變革了制度還不夠,還需要變革“文化”,進行“國民性的改造”。典型的例子就是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后國運仍然不振,于是出現了提倡“西化”的新文化運動。其二則相反,由于搞不來“辛亥”,只好玩“文化批判”;惹不起“秦王”,只好搞“荊軻刺孔子”。這樣的“西化”論其實并非真正的“激進反傳統”,只是對于現實制度變革難產的一種無奈。其三則是其二的“鏡像”:守舊勢力為維護既得利益反對變革(就像前述的劉錫鴻為維護“財富歸諸一人”而控告郭嵩燾為“漢奸”),卻借守護“文化”為名尋找一個“西化”的箭靶,而“荊軻刺孔子”現象恰恰提供了這種箭靶。朝這箭靶射擊,其實也不是為了尊孔,只是“荊軻頌秦王”而已。于是“荊軻刺孔子”式的“西化”與“荊軻頌秦王”式的“反西化”輪番上演,前者既非真&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