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之眼” 丈量天地——揭秘航天發射最高等級測量保障部隊

測繪工作既是一項體力活,也是一項腦力活。很多時候,測繪隊員像棋子一樣遍撒神州大地的雪山、草地、江河、林海,“雙腳走天涯”。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沈念祖

測繪工作既是一項體力活,也是一項腦力活。很多時候,測繪隊員像棋子一樣遍撒神州大地的雪山、草地、江河、林海,“雙腳走天涯”。

對于精度要求極高的航天工程而言,再復雜的技術都指向同一個簡單的目標——“只有測得準,才能打得準。”

邊境線上,國界測量不容毫厘之差,否則將是國土之失。

“點火!”

燃料以每秒5噸的速度迅速燃燒,幾百噸的火箭以十倍于子彈的速度直插云霄,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就消失在云際。

為了能讓它準確入軌,測量保障工作在幾個月乃至幾年前就已開始。而人們對飛天背后忙碌的測量保障者,幾乎一無所知。

“有了我們這雙眼睛,‘神舟六號’們才能找到發射點,才能知道向哪兒發射,才能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總參第一測繪大隊總工程師朱漢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要擦亮這雙眼睛,不“近視”、不“散光”,將飛天之路看得清清楚楚,并非易事。其測繪工作既是一項體力活,需要大量野外作業,闖蕩“生命禁區”的經歷并不鮮見;它也是一項腦力活,需要大量高新技術的研發,數字化和智能化已是這個年代里做測繪的基本要求。

從1995年起,總參第一測繪大隊這支保障航天發射的最高等級測量部隊,先后成功為“神舟”、“嫦娥”、“北斗”保駕護航,他們下一個保障目標,是蓄勢待發的“天宮一號”。

為了保證“天宮一號”按預定路線飛行,飛行器需要在技術廠房進行上天之前的測試,這一測試離不開測繪大隊提供的數據。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航天發射的“眼睛”看到的是一組組數據,這些數據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狀坐標體系。搭建這張網非常繁復,尤其是在載人航天工程的起步階段。為了實現“神舟一號”發射時首次全面運用航天大地控制網,上世紀90年代,總參第一測繪大隊成立的9人課題組,歷時9年才最終完成航天大地控制網的測繪。

所需時間如此之長,歸因于全球各地的測控站基準并不統一。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來的基地大地控制網始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其精度已經不能滿足載人航天的要求。而遠離我國的境外測控站非常分散,且基準不盡相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