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龍應臺:我的獨立任何人侵犯不得
在臺灣,民進黨說你是統派,某些人又說你是獨派,你自己到底怎么看?你是一個中國人嗎?
成長
人物周刊:你現在教育安德烈的方式,跟你父母當初教育你的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龍應臺:如果你指的是時代差異,那么“安德烈少年時代”是個以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為主要價值的時代,“龍應臺少年時代”是以服務“大我”為目標的時代。我們的“大我”是傳統儒家“士不能不弘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那種大我。我有一篇文章《在仰德大道上》,講的就是我這一代臺灣人成長過程中儒家思想的巨大影響。
“安德烈少年時代”講究的是個人的完成。但這并不代表他這一代歐洲青年對“大我”毫無關切,而是,他認為即便是要服務大我,也得先從小我的幸福和完善開始。這種態度,是比較健康的,但是它當然受惠于前代人的犧牲和努力??偸怯星按说木o張和不安,造就了后代人能夠從容不迫地過日子。
人物周刊:你今天的這種求真較勁的性格,你對于社會問題種種犀利的言論,跟你成長時的教育環境有何關系?
龍應臺:一方面,有時代的共同性。70年代的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特別強,這是我們無法擺脫的,也是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最大的共同性格。這種共同性格也造就了臺灣的政治和經濟發展?,F在在臺灣,各行各業,包括政界、教育界、經濟界,做決策的人都是70年代的大學生。但是國民黨統治下的臺灣并沒有教我們獨立思考,更別提批判了。因此我個人的風格,就很難歸之于臺灣的時代共同性了,否則,我不會顯得那么“突出”或說“奇怪”吧。反省和批判,可能和我所受到的9年美國的影響,加上13年歐洲的經驗,比較有關。
人物周刊:你的家庭對你現在性格的形成,有什么特殊的影響嗎?
龍應臺: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父母是1949年的難民。他們突然被連根拔起丟到一個真空的地方,失去了原來的土地,失去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極為重要的社會聯絡網。因此我從小是在一個孤單、疏離的環境中長大:沒有大家族;一班如果有60個孩子,我就是其中惟一的外省孩子,和那59個人非常不一樣。他們在“中心”,我在“邊緣”──邊緣的位置,我相信,容易使一個人變成觀察者。
因為是一個邊緣的人,所以對主流的東西永遠有一個距離。從邊緣的角度去看中心,與從中心的位置看出來,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人物周刊:怎樣區分你的邊緣感與當時臺灣人的邊緣感?就像現在民進黨所說的,那時臺灣人被迫接受的都是關于祖國大陸的想象,而臺灣的本土文化被壓抑了?
龍應臺:一個難民的女兒,在臺灣南部鄉下長大,難民和鄉下,相對于有產階級和城市,是雙重的邊緣。臺灣人的邊緣感則是一個集體意識。1895年被清廷割讓,臺灣人無可置喙。被日本人統治50年,他毫無選擇。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后,本地臺灣人變成“二等公民”,再度被“邊緣化”,引起了50年后的今天的大反彈。
個人的邊緣感和集體的邊緣感可以同時存在,而且錯綜復雜?,F在少數激進的民進黨人在為自己的歷史“翻案”時,就喜歡把所有的外省人都打為壓迫臺灣人的“統治集團”,選擇看不見那些被時代拖著走、飽受折磨的種種命運不同的外省人,就是一種歷史的簡化。
人物周刊:你一個外省人的孩子面對很多臺灣的孩子,這種局面持續到什么時候?
龍應臺:一直到我離開鄉下去上大學吧。需要強調的是,我這個外省孩子的經驗和很多臺灣的外省第二代是很不一樣的。畢竟大多數外省人聚集在城市里,而且他們大多是群居的,群居而形成自己的次文化,譬如眷村文化。我的經驗是鄉下經驗,鄉下的外省人特別少。
人物周刊:有沒有一
人物周刊:你現在教育安德烈的方式,跟你父母當初教育你的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龍應臺:如果你指的是時代差異,那么“安德烈少年時代”是個以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為主要價值的時代,“龍應臺少年時代”是以服務“大我”為目標的時代。我們的“大我”是傳統儒家“士不能不弘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那種大我。我有一篇文章《在仰德大道上》,講的就是我這一代臺灣人成長過程中儒家思想的巨大影響。
“安德烈少年時代”講究的是個人的完成。但這并不代表他這一代歐洲青年對“大我”毫無關切,而是,他認為即便是要服務大我,也得先從小我的幸福和完善開始。這種態度,是比較健康的,但是它當然受惠于前代人的犧牲和努力??偸怯星按说木o張和不安,造就了后代人能夠從容不迫地過日子。
人物周刊:你今天的這種求真較勁的性格,你對于社會問題種種犀利的言論,跟你成長時的教育環境有何關系?
龍應臺:一方面,有時代的共同性。70年代的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特別強,這是我們無法擺脫的,也是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最大的共同性格。這種共同性格也造就了臺灣的政治和經濟發展?,F在在臺灣,各行各業,包括政界、教育界、經濟界,做決策的人都是70年代的大學生。但是國民黨統治下的臺灣并沒有教我們獨立思考,更別提批判了。因此我個人的風格,就很難歸之于臺灣的時代共同性了,否則,我不會顯得那么“突出”或說“奇怪”吧。反省和批判,可能和我所受到的9年美國的影響,加上13年歐洲的經驗,比較有關。
人物周刊:你的家庭對你現在性格的形成,有什么特殊的影響嗎?
龍應臺: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父母是1949年的難民。他們突然被連根拔起丟到一個真空的地方,失去了原來的土地,失去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極為重要的社會聯絡網。因此我從小是在一個孤單、疏離的環境中長大:沒有大家族;一班如果有60個孩子,我就是其中惟一的外省孩子,和那59個人非常不一樣。他們在“中心”,我在“邊緣”──邊緣的位置,我相信,容易使一個人變成觀察者。
因為是一個邊緣的人,所以對主流的東西永遠有一個距離。從邊緣的角度去看中心,與從中心的位置看出來,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人物周刊:怎樣區分你的邊緣感與當時臺灣人的邊緣感?就像現在民進黨所說的,那時臺灣人被迫接受的都是關于祖國大陸的想象,而臺灣的本土文化被壓抑了?
龍應臺:一個難民的女兒,在臺灣南部鄉下長大,難民和鄉下,相對于有產階級和城市,是雙重的邊緣。臺灣人的邊緣感則是一個集體意識。1895年被清廷割讓,臺灣人無可置喙。被日本人統治50年,他毫無選擇。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后,本地臺灣人變成“二等公民”,再度被“邊緣化”,引起了50年后的今天的大反彈。
個人的邊緣感和集體的邊緣感可以同時存在,而且錯綜復雜?,F在少數激進的民進黨人在為自己的歷史“翻案”時,就喜歡把所有的外省人都打為壓迫臺灣人的“統治集團”,選擇看不見那些被時代拖著走、飽受折磨的種種命運不同的外省人,就是一種歷史的簡化。
人物周刊:你一個外省人的孩子面對很多臺灣的孩子,這種局面持續到什么時候?
龍應臺:一直到我離開鄉下去上大學吧。需要強調的是,我這個外省孩子的經驗和很多臺灣的外省第二代是很不一樣的。畢竟大多數外省人聚集在城市里,而且他們大多是群居的,群居而形成自己的次文化,譬如眷村文化。我的經驗是鄉下經驗,鄉下的外省人特別少。
人物周刊:有沒有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