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正正經經說的荒誕語言
在今天的中國,李陽會得到什么樣的對待態度?是大家能清醒地看出他的荒誕,以他作為一個借鑒,重新思考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婚姻與家庭的責任,什么是一個老師,還是大家允許這樣的人繼續在社會上大放厥詞,反映出原來這個社會并不以為他的所言所行是荒誕的?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趙振江
重新思考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婚姻與家庭的責任,什么是一個老師應具備的基本人格條件
中國傳統士人之間,流傳著一條最簡單的“葷笑話”,簡單,因為這笑話完全照抄每一個士子都能倒背如流的《論語》內容——《論語·陽貨》第一段的第一句話:“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就這樣,笑話講完了。今天不讀《論語》的人,一定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有什么好笑的?好笑,第一是將這樣一句話從《論語》的上下文情境中抽離出來,突然之間,“陽貨”和“孔子”就取得了不同于原本作為人名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