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作家必須聚合在一個大傘下的時代已經結束——專訪利比亞作家與文學家協會前主席
作為作協主席,法格海與卡扎菲政權關系曖昧——他憎惡卡扎菲的獨裁統治,卻不得不在其政府中委曲求全。他向中國人介紹了卡扎菲的小說,卻對其小說十分蔑視。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楊海泉
1942年,艾哈邁德·法格海出生于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南部的米茲德區。同年,卡扎菲在這個國家的海濱小城錫爾特以南30公里的沙漠中降生。
1960年代,法格海憑《無水的大?!返茸髌烽_始嶄露頭角。1970年,獲得“的黎波里知識節”短篇小說獎,卡扎菲親自為其授獎。1972年,他發起組織了利比亞作家、文學家大會。1982年他從倫敦回國后擔任利比亞作家與文學家協會主席(以下簡稱“作協”)。
作為作協主席,法格海與卡扎菲政權關系曖昧——他憎惡卡扎菲的獨裁統治,卻不得不在其政府中委曲求全。他向中國人介紹了卡扎菲的小說,卻對其小說十分蔑視:“事實上他寫了一本水平非常低的文學小冊子,里面有著兩個小故事。但是難道你認為兩個小故事算是文學成就嗎?”
2011年9月25日,南方周末對身在埃及的法格海進行了獨家專訪。
艾哈邁德·法格海最著名的小說是1990 年代創作的三部曲《我將獻給你另一座城市》、《這是我的王國的轄區》、《一個女人照亮的隧道》。在三部曲中,他描述了留學的知識分子夾在現代城市生活和利比亞傳統生活、西方價值觀和阿拉伯宗教世界之間的苦惱。在第二部中,作者描述主人公來到一片異域的烏托邦:沒有監獄,沒有秘密警察,沒有政治迫害。 (艾哈邁德·法格海/供圖)
除了卡扎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