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共產主義樣板房”
安化樓,位于北京廣渠門內大街14號,寸土寸金的北京東南二環內。樓前日夜車流滾滾,但過客多不知這棟略帶粉色的老樓昔日曾有怎樣的輝煌。它就是中國最后的“共產主義樣板房”。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安化樓,位于北京廣渠門內大街14號,寸土寸金的北京東南二環內。樓前日夜車流滾滾,但過客多不知這棟略帶粉色的老樓昔日曾有怎樣的輝煌。它就是中國最后的“共產主義樣板房”。
1958年底,中共八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稱人民公社“在城市中應當繼續試點”。此決議成為北京市“共產主義大樓”建設的重要動因。
共產主義的日子,該怎么過?安化樓自建設之初即用于承擔中國人對共產主義的種種細節想象:要讓人們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必須有大食堂;大人們忙于共產主義工作,需要建托兒所專門照顧小孩;來客也需有地方住,樓里必須修賓館;人民公社經常開會,樓里也要有專門的會議室;雖然物資均為集體供應,但零碎物件還是得買,每層樓需要設一個服務部&helli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