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東方不亮西方亮?
中國本土車商今年在國內市場丟盔卸甲,卻在巴西、俄羅斯等海外市場斬獲頗豐。不過,這根海外“救命稻草”也并不牢固。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黃超
中國本土車商今年在國內市場丟盔卸甲,卻在巴西、俄羅斯等海外市場斬獲頗豐。不過,這根海外“救命稻草”也并不牢固。
連云港碼頭,千輛奇瑞轎車正等待出口至俄羅斯. (CFP/圖)
2011年以來,中國自主品牌車商在國內市場遇到了大麻煩——在外資車商的蠶食下,其整體市場占有率7月就跌破了四成,8月再跌至37.2%。
但在海外市場,本土車商卻表現優異,中汽協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出口增量已經占到國產汽車增量的半壁江山。
這是否意味著,海外市場將成為中國本土車商的救命稻草?而劇增的出口量究竟是從何而來?
抓住海外的“救命稻草”
今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地區是否增加?沒有。
汽車出口企業數量呢?也沒有大變化。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副秘書長楊愛國,一邊實時核對他電腦上的數據,一邊回答南方周末記者的詢問。該協會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國整車出口是46.49萬輛,同比上升53%;其中乘用車是25.3萬輛,同比增幅更是高達75%以上。
楊愛國的解釋是,出口增量來自海外部分市場的啟動。譬如,進口中國汽車排名第一位的巴西,1-7月共進口了6.99萬輛,與去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