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再蹈盲建潮:一百單八縣爭奪“綠帽子”
國家幾十億補貼正砸向首批108個綠色能源示范縣,然而,在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參與積極性不足、后續資金難以維系的現實之下,這一新能源項目補貼政策也許只能帶來又一輪盲目擴建潮。
責任編輯:曹海東 實習生 沈念祖
是中國農村新能源利用的里程碑,還是大批新能源 “爛尾樓”項目?國家幾十億補貼正砸向首批108個綠色能源示范縣,然而,在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參與積極性不足、后續資金難以維系的現實之下,這一新能源項目補貼政策也許只能帶來又一輪盲目擴建潮。
爭食數十億補貼
相比屢屢受寵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一直備受冷落,現在,生物質能將可能面臨一次加速的機會。
在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坐落著140多戶人家的后廟村。53歲的祁向榮每天三餐給家里的三口人做飯,一打開爐灶,旺紅的火苗向上猛躥,“一壺水,一袋煙的功夫就燒開了。”2007年至今,后廟村炊用的燃氣不是人們常見的液化氣罐,而是村里養牛廠的牛糞產生的沼氣。
這種經過微生物發酵產生的名為“沼氣”的可燃燒氣體,是目前農村所提倡的廢棄物循環使用,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之一。后廟村的這座沼氣站日產沼氣量200立方米,足夠全村生火做飯。目前,延慶縣已經建成類似沼氣站28座。
這些沼氣每立方米只需1.5元,“比起用液化氣罐的日子,沼氣火又大,還便宜。”祁向榮說。
如果綠色能源示范縣只重“攤大餅”,不重“補貼方式”,生物質能產業將面臨“項目建成之時,就是項目擱淺之時”的尷尬。 (勾犇/圖)
2000年至今,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48億元支持發展農村沼氣,至今年產約140億立方米。不過,全國的沼氣利用基本與后廟村類似——“自給自足、產銷一體”。
變化起源于2011年4月,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和農業部三部委聯合發布了《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