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10929)
鄧飛等人“免費午餐”項目,短短五個月,就搞得有聲有色、生機盎然,這說明第一中國人的愛心并不比洋人少,第二中國人也能辦好慈善、辦得和洋人一樣好。關鍵還是一個機制問題。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趙振江
N0.1 “免費午餐”踐行的 才是慈善正道
《中國青年報》 2011年9月27日,作者:謝昱航
(原文摘編)民間公益項目“免費午餐”短短5個多月募集善款1690余萬元,為77所學校1萬多個孩子提供了免費午餐。項目發起人稱,他們贏在透明,嚴格執行“不透明不撥款”原則,讓該項目獲得了公信力。
“免費午餐”為做到支出透明,每個受捐助的學校必須開微博,校長每天要通過微博說清楚每筆錢是怎么花的;家長舉報,讓每項支出的真實性和效果有監督;志愿者參與,又彌補了某些家長不敢監督造成的漏洞。正是這樣的主動接受監督,奠定了“免費午餐”快速發展的基礎,這與前段時間一系列慈善丑聞被爆出、官辦慈善組織獲得的捐款大幅下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先進國家,慈善組織主動公開、徹底公開,甚至請人監督,是共同特征。在美、英等國,慈善組織不但要接受來自官方、行業的嚴密監控,甚至每個公民都可以去慈善機構查閱賬目,有權獲得慈善組織的年度賬目和財務報告,很多基金會還會自己聘任第三方審計機構來對其每年的財務狀況進行審計。
然而,時下中國慈善透明度普遍不高,在全國2000多家基金會中,只有700多家建了網站,在有的基金會年報里,什么都有,就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