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兵營——臺灣曾有群娃娃兵續篇

“國軍”有“幼年兵”這個稱呼,始于1951年,那之前,寄生于軍中的小孩,由各單位自理,名稱也由各單位自定:“少年隊”、“子弟學生”。內戰期間,這群孩子隨部隊到了臺灣。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楊海泉

“國軍”有“幼年兵”這個稱呼,始于1951年,那之前,寄生于軍中的小孩,由各單位自理,名稱也由各單位自定;有叫“少年隊”的,有叫“子弟學生”的。內戰期間,這群孩子隨部隊移動,也隨部隊到了臺灣。

奉命接納的單位叫“入伍生總隊”,這個單位,也同樣有一群命運相同、年齡相若的孩子,叫“幼年兵連”;來自各單位的人數已超出“連”的編制,約四百多人,可以編成三個連,便將“幼年兵連”改稱為“幼年兵營”。

1947年到1948年,國民黨在內戰中敗象顯著,蔣介石為圖后起,便命孫立人為陸軍訓練司令,在大陸南北各地招募知識青年從軍,意外的是,男女兼收。招募到的男女青年,有高中生,也有少數大學生,至于有十來歲幼年兵的出現,多是人情緣故,譬如有父兄或親戚就在這個單位里。

入伍生總隊設在臺灣南部鳳山,駐地和陸軍官校相鄰,連接成為一種新生氣象,所以入伍生總隊也稱“新軍”,單位的LOGO是一枝火炬,自創軍歌《大火炬的愛》,早晚點名,部隊行進都要唱。

女生編為“女青年大隊”,有五百多人,駐在屏東,和入伍生總隊、陸軍官校,都相距不遠,彼此常有往來。

入伍生總隊共有四個團,總人數超過一萬。他們年輕,有中學以上知識程度,這應該是在他們之前的中國歷史中,素質最好的一群軍人。有一回,一位美軍軍官來訪,發覺有些士兵竟然會講英語,嚇了一跳。

幼年兵連屬第一團第三營;我們去前不久,即1950年5月4日,幼年兵連在演習時發生槍榴彈爆炸事件,炸死十多人,受傷二十多人,原有四個排的這個連,人數少了一半,只剩兩個排。幼年兵營成立,是取代原第三營的位置;兩個排的幼年兵連,便編入其中。

四百多個幼年兵,最小的九歲,最大的十六歲。這個隊列中,個子較高的是班長熊德栓。 (桑品載/供圖)

罰跪考驗耐性

我編在幼年兵營第三排第八班;我個兒小,是全班十二人的最后一名,稱為“排尾”。

集合時,班長站排頭,副班長站排尾;我的副班長名叫熊德銓,他集合時緊靠著我站,睡覺時緊靠著我睡,他要派人去做什么事時,通常第一個想到的也是我,我簡直被他“吃死”。

熊德銓,后來成為中將,1994年臺北市長選舉,國民黨內遍尋不著足堪和民進黨籍陳水扁對抗的人,他那時擔任以退伍軍人為班底的國民黨“黃復興黨部”書記長,發動所謂的“六壯士”,鎖住馬英九,24小時緊迫釘人、苦勸,終于把馬英九從政治大學講臺上請了來,揚鞭登馬參選,擊敗了陳水扁。

四百多個幼年兵,最小九歲,最大十六歲,穿軍服、戴軍帽,外表看來,就是軍人,但有一樣不像軍人,就是“娃娃音”。那年頭,部隊唱軍歌成為重要的政治教育,不斷有新歌頒發下來,內容不外“反攻大陸”、“反共抗俄”之類。軍人講究雄赳赳氣昂昂,但從孩童喉嚨發出,雖不相稱,卻另有一番風味。

我們和入伍生總隊的大哥哥們在同一個大營房里,一有幼年兵隊伍出現,必有人鼓掌要我們唱歌。唱的歌,他們也常在唱,不過,他們就喜歡聽我們唱。

雖叫幼年兵,所接受的訓練和入伍生沒多少差別。早晨六點半點名后,先是“讀訓”(蔣介石語錄),接著就出操;吃完早飯,又是四小時立正、稍息之類的基本教練;午休一小時,下午體能訓練,單杠、雙杠、木馬、墊上運動、跑步。

吃飯六人一桌,所謂“桌”就是挖地填兩塊紅磚為記號,因為除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