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怎么成功的?
辛亥革命有一個長期的思想醞釀的過程,同時它的參與者來自不同的階級,并為了不同的目的而參與進來。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要了解辛亥革命,必須追溯到道光、咸豐年間,像魏源、徐繼畬等人開始引介西方新的思想觀念,介紹世界地理、外國歷史。其中最重要的是共和、民主等觀念的引介。早在19世紀30-40年代,當時中國思想家、傳教士等即開始介紹西方的民主、民權、自主之權等觀念。例如:林則徐、魏源、梁廷枏等人開始介紹英國的君主立憲與美國的民主共和政體,并將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描繪成類似三代時堯舜那樣的明君,進而倡導他所樹立的民主風范。由于這些長期的努力,民主共和的觀念才得以推廣;晚清革命志士、立憲分子敢于構想一種嶄新的未來,追求自由、權利、憲政體制等,就是受到這些新觀念的啟發。
至晚清最后的十年,隨著留學生的增加,譯介新思潮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晚清思想家對民主思想的宣揚與革命觀念的傳播,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石。當時有十余部書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在思想上啟迪人們“走向共和”。它們分別是:嚴復翻譯的《天演論》(1898),譚嗣同的《仁學》(1897),梁啟超的《新民說》(1902—1906),孫中山有關“三民主義”的言論,《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選編,章太炎與康有為政論,《革命軍》(1903)、《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