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特刊——影像穿越
這些圖像遠遠超越“老照片”,它們是五四以后在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重要社會生活和事件的視覺記錄,是我們的“共同記憶”。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這些圖像遠遠超越“老照片”,它們是五四以后在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重要社會生活和事件的視覺記錄,是我們的“共同記憶”。在歐美,用照片展現186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末的中國及其人民,是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重要手段。近些年中國學者和影像史學家才逐漸加入這一行列。
劉香成
劉香成《壹玖壹壹——從鴉片戰爭到軍閥混戰的百年影像史》/圖
劉香成《壹玖壹壹——從鴉片戰爭到軍閥混戰的百年影像史》/圖
劉香成《壹玖壹壹——從鴉片戰爭到軍閥混戰的百年影像史》/圖
我著手用影像為辛亥革命做編年史,心中不免惴惴。今年是2011年,武昌起義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隨之建立。起義趕走了滿族統治者,但新生的中華民國仍聚居著不同國籍的人,這種狀況又持續了好些年。因此,我的研究從一次長途旅行開始:跨越中國大陸和臺灣,橫穿歐洲和美洲,遍訪各地的公共展館和私人藏品。從東京到悉尼,從倫敦到巴黎,從洛杉磯到紐約,我看到了數目龐大的原始影像,被珍藏了一個多世紀。
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知識分子一直關注著18、19世紀帝國主義的遺產。作為后殖民主義崛起的一部分,對殖民歷史和經驗這個棘手話題的表述屢屢出現在文學作品和歷史教科書中,較新的有畢可思(Robert Bickers)近著《爭奪中國》以及帕特里克·弗倫奇(Patrick French)所寫的V·S·奈保爾(Naipaul)傳記。中國知識分子對待這種遺產的方法卻不盡相同。2011年1月1日,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于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新年致辭中表示,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影響記憶猶新。1919年,美國國會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該條約將德國在華“領土”和勢力范圍轉讓給日本。
中國對《凡爾賽條約》的回應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中國知識分子怒不可遏,遂引發1919年的五四運動,抗議強加于中國的“西方帝國主義”。這場運動標志著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誕生,代表著對晚清時期外國人半殖民式在華存在的心態。時至今日,中國對這種存在仍很敏感,一切與中國主權有關的問題都充滿了感情色彩:北京成功舉辦2008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