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04年臺灣地區選舉輿論戰復盤
兩次選舉,兩聲嘆息。被出賣和被欺騙的民意更改不了已經發生的選舉結果,它必須付出代價等待下一個輪回。今天,當2008年又一個選舉已經觸手可及,我們衷心地祈禱臺灣能夠走出“誰包圍誰”的歷史循環。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惟一教訓就是,人類從沒有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盡管如此,人類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當2008年臺灣地區選舉迎面而來,我們不妨轉過身來,背對著兩天后可能發生的一切,重新整理 2000年、2004年兩次地區選舉的殘局,從早已塵埃落定的必然中,叩問曾經有過的一系列偶然和可能
2008年選舉臨近,輿論戰再起硝煙。圖為國民黨發布的選舉廣告 資料圖片
臺灣2000年、2004年兩次選舉已經重疊成歷史的背影。兩場選戰到底發生了什么?究竟誰城門失火,又是誰漁翁得利?為何功虧一簣,為何咸魚翻生?戰略的高低、戰術的巧拙以及一系列的“假設”和“如果”,都指向同一個問號:為什么是這樣的結局?“假設”和“如果”是歷史學的殺手,也是歷史學的誘惑。有多少遺憾可以重來?只有一紙復盤可以虛擬。只要比賽在一輪輪進行,復盤就不是可有可無的談資,特別是3月22日選舉,讓復盤別有一種意猶未盡的特殊語境。
但為什么復盤選擇的是輿論戰?此無他,只因為現代意義的選戰究其實質而言就是輿論戰,當人們放棄槍桿子來爭奪政權時,筆桿子成為最重要的武器。政權和權力的更替代價減少到最低程度,卻絲毫不減其爭奪的激烈甚至慘烈程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選舉就是選戰。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輿論戰的首要問題
敵人和朋友本應涇渭分明,但有時卻撲朔迷離。比如2000年選舉。
2000年選舉,有5組候選人,但真正能夠勢均力敵的只有三組。三足鼎立與兩強爭雄相比具有更多的戲劇性,正如三角戀愛比之兩角戀愛有著更多的故事性一樣。對于輿論戰而言,其復雜性首先在于:誰是真正的對手?其實更復雜的是:對手會是一成不變的么?
一般來說,如果是只有兩組候選人競選,選民的心態是“擁抱最愛”,候選人比的是誰更可愛;如果多組候選人競選,選民的心態是“排斥最恨”,如果制造輿論把最威脅自己的那組候選人設定為最恨,就有可能勝出。
“去除最恨”最容易發生的就是“棄保效應”。為了不讓自己最恨的人當選,寧愿“含淚”投票給自己并不喜歡但較不仇恨的人。2000年選舉之初,連戰、宋楚瑜、陳水扁互為敵友。民調領先的宋楚瑜首當其沖成為“去除最恨”的犧牲品,“興票案”發生后,宋楚瑜民調重創,票倉同源的連宋相互開打,棄保效應快速發酵,扁陣營趁勢將連、宋劃為一個陣營,作為黑金政治的連體嬰予以打擊,使選舉從原來的三足鼎立變成兩軍對壘,誘迫游離選票兩邊站位,而分裂的連宋又使其重疊的基本票源分散。最后,高出連戰100萬票的宋楚瑜,卻以低于陳水扁30萬票的微弱差距,讓陳水扁漁翁得利。
控制媒體甚至坐擁媒體并不等于獲得輿論
2000選舉前,國民黨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