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諾貝爾獎?化學 】“準科學家”的準晶體
準晶體是自然界固體物質中的另類,發現它的科學家起初也被另眼看待。
責任編輯:朱力遠 實習生 楊海泉
準晶體是自然界固體物質中的另類,發現它的科學家起初也被另眼看待。
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因發現準晶體,獨享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獎評選委員會給出的獲獎理由是,謝赫特曼在29年前首次在電子顯微鏡中觀察到一種“反常理”的現象——當時所觀察的鋁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種不重復的非周期性對稱有序方式排列的,而按照當時的理論,具有此種原子排列方式的固體物質是不存在的。
這次發現,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晶體學權威、兩屆諾貝爾獎得主鮑林(Pauling)曾公開聲稱:謝赫特曼是在胡言亂語,沒有什么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
為維護自己的發現,謝赫特曼被迫離開當時的研究小組,但這一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家對固體物質結構的認知。
以色列科學家謝赫特曼
令人著迷的準晶體
準晶體是自然界固體物質中的“另類”,它不具備晶格周期性,卻顯現長程有序性。
在晶體結構中不允許出現5次和6次以上的旋轉對稱性,這是被寫進教科書的國際學術界主流觀點,一百多年來沒有人去懷疑它的正確性。
早在十九世紀,德國科學家就總結并通過數學嚴格證明,為了滿足晶體的平移對稱性,晶體只能出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