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勇氣的決議是怎么煉成的
30年后的今天,人們看到的是領導人的歷史擔當和政治智慧,參與者思想的解放,起草過程的民主,決議內容的亮點和局限,以及在當下重申反對歷史倒退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
2011年是粉碎“四人幫”35周年,也是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通過30周年。這份歷史決議,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改革開放的命運。今天重新回顧,決議的諸多定論,在當下仍不過時,而它顯示出的歷史勇氣和政治智慧,更值得今天的中國借鑒。
30年后的今天,人們看到的是領導人的歷史擔當和政治智慧,參與者思想的解放,起草過程的民主,決議內容的亮點和局限,以及在當下重申反對歷史倒退的重要性。
30年前一份決定了改革命運的關鍵文件,正被人們重新閱讀和討論。
這份文件全名為“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下文簡稱“決議”),經過兩年的討論、起草,于1981年6月底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彼時,中國這艘大船從“文革”迷霧中駛出已5年,但改革依然踟躕。
十年浩劫,留下的不僅是堆積如山的冤、假、錯案和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還有混亂的思想狀況。即便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號角,黨內外在一些關鍵問題的認識上仍未形成共識。
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評價“文革”?如何評價發動和領導“文革”的毛澤東?
有人思想依然僵化,也有人越過了界。1977年,“兩個凡是”誕生;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1979年,“四項基本原則”提出。在各種觀點的激烈碰撞中,這場撥亂反正的轉身異常艱難。
決議為大家找到了最大公約數,提供了“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可能。曾參與決議起草工作的黨史專家石仲泉說,這紙文件的作用類似“定海神針”。
隨著當事人的不斷回憶和學者們基于原始檔案的持續研究,遠去的歷史逐漸清晰。30年后的今天,人們看到的是領導人的歷史擔當和政治智慧,參與者思想的解放,起草過程的民主,決議內容的亮點和局限,以及在當下重申反對歷史倒退的重要性。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早了、晚了都不行
其實早在1975年,毛澤東就曾提出讓鄧小平做個“文革”決議,不過他想要的是肯定性的決議。鄧小平婉言謝絕:“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977年7月,這位被毛澤東稱為“鋼鐵公司”的領導人第三次復出,很快成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隨著政治氣候的變化,設計和主持一份公正的決議成為可能,
早在復出前兩個月,鄧就已經明確表態:“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矛頭直指該年2月中央“兩報一刊”發表的社論:“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