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級記者下基層:坐拖拉機、下礦井、雨中當臨時“交警”
2011年9月29日,中央電視臺臺長焦利出現在新聞聯播中。這位56歲的央視臺長來到都江堰市虹口鄉,在兩位人士陪同下,走進了當地災后重建所開發的經營項目——“熊貓驛站”。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幾乎可以肯定,很少有這樣一群記者,如他們這般備受矚目。
2011年9月29日,中央電視臺臺長焦利出現在新聞聯播中。這位56歲的央視臺長來到都江堰市虹口鄉,在兩位人士陪同下,走進了當地災后重建所開發的經營項目——“熊貓驛站”。
電視底欄字幕清楚地表明,身著暗黃色夾克的他,此行身份并非部級官員,僅是一名普通的“本臺記者”。
這一切變化,顯然與之前中央五部委倡導的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有關。在過去的兩個月里,不僅是虹口鄉接受了“部級”記者的采訪,在全國,許多個“小地方”,都迎來了高級別的中央新聞媒體負責人。
來自中央媒體的“部級”領導們下基層采訪,自然頗受地方關注。 (向春/圖)
調研地點各不相同
在虹口鄉的采訪,是焦利一個月內第二次作為記者出鏡。上一次是在黑龍江省五常市的安家鎮。
陪同焦利的五常市當地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焦利一行在哈爾濱市稍作停頓后,便驅車來到130公里外的安家鎮,連夜來到農民家中,詢問今年秋收情況。“整個過程并未向農民透露臺長身份。”
“盡管每逢秋產增收,我們東北便會引來中央媒體關注”,但成為央視領導“走基層”的第一站,至今讓當地官員意外。
這位官員猜測,“也許是因為焦臺長有‘東北情結’”。焦利是河北正定人,1982年畢業于遼寧大學經濟系,后在遼寧宣傳系統待了整整30年。
地緣的親近感,同樣能夠在經濟日報社長徐如俊身上捕捉到。他來到了距離自己出生地江蘇興化不遠的蘇北東??h。
當然,不是所有中央媒體領導都如此考慮。“既然是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