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史修撰四十年的秘辛
在政治氣候冷暖不定的年代,民國史研究者們如履薄冰。張憲文當時一手研究民國史,一手研究黨史?!懊珴蓶|說‘文化大革命’隔七八年要來一次,萬一來了怎么辦?黨史不能放,不然沒飯吃?!?/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在政治氣候冷暖不定的年代,民國史研究者們如履薄冰。張憲文當時一手研究民國史,一手研究黨史。“毛澤東說‘文化大革命’隔七八年要來一次,萬一來了怎么辦?黨史不能放,不然沒飯吃。”
一位領導就曾質疑:“國民黨是正面戰場,難道我們共產黨是反面戰場?”
中國社科院幾代研究者主編的36冊《中華民國史》,于辛亥革命百年前夕出版,南方周末記者走訪多位修史學者,還原民國史修撰四十年的秘辛
在中國昆明的大壩機場,一名中國衛兵站立在一輛破舊的坦克殘骸上警戒放哨。 (選自《國家記憶》/圖)
民國史的新說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韓信夫,今年終于如愿以償,對30年前的“民國大事記”的寫作,作一次完整的修訂。
“民國大事記”,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在上世紀70年代啟動的民國史寫作計劃的一部分。這一包括“民國史、大事記和民國人物傳”的龐大研究項目,歷經“文革”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今年完成全部編撰工作,全套36冊于辛亥革命百年前夕出版。
在最新修訂出版的“民國大事記”中,韓信夫在“遵義會議”的條目中,加上了“推舉張聞天為總書記”的話。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黨史的表述中,歷來沒有這一條。
“大事記”里的1949年9月26日新增一條史實:周恩來就未來的國號是否簡稱中華民國,征求六位辛亥老人的意見,只有黃炎培一人堅持應該使用此簡稱。韓信夫說:“就是提供一個事實,讓大家去判斷。”
韓信夫和同事們還對一些說法進行了調整,例如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改成“四一二事件”,把重慶談判雙方定位為“中共代表周恩來,國民政府代表張治中”。
近史所副研究員黃道炫主寫了國共兩黨上世紀30年代的圍剿和反圍剿斗爭。他感覺,過去的歷史書只強調這過程中中共的壯大,他的寫作更側重于“每一次共產黨的壯大,都是以國民黨的內亂為背景,因為弱者永遠是在強者衰落時尋找生存空間”。
近史所副所長、研究員汪朝光撰寫的抗戰部分也有變化。“蔣介石對待抗戰的態度是比較堅決的,通過說服勸解來打通各方面的關系,發動抗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我們這一卷就寫到了這樣的看法,倒退十年五年,就不會有這樣的認識。”
汪朝光說,1980年以前寫綏遠抗戰,一定會寫這是傅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