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歷史可曾忘記?”
華人在緬只能拿到綠色的居民證,與紅色國民證相比,在從業、購買不動產、外出等諸多領域均受到限制,是名副其實的“二等公民”。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賀文婷
華人在緬只能拿到綠色的居民證,與紅色國民證相比,在從業、購買不動產、外出等諸多領域均受到限制,是名副其實的“二等公民”。
“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儒家的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
觀照緬甸華文教育與緬甸華人的命運,亦可窺見緬甸復雜的民族糾葛和政治變遷。
緬甸華人的命運,如一條起伏跌宕、艱難曲折的長河,長期在特殊環境里隱忍和適應。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77歲的胡定邦說。
身為緬甸曼德勒明德華文學校的校長,他剛剛隨緬甸華文學校校長訪問團訪問了中國。2011年8月,緬甸明德文教會23所華文學校的老師在國內一家企業贊助下集體到昆明接受了培訓,這是緬甸華文教師首次大規模到中國接受教育培訓。同時,國內一家慈善基金會還向明德文教會捐贈了一批國內教材。
盡管杯水車薪,影響有限,但“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胡定邦感慨。
過去50年,受緬甸國內政治和緬中關系的影響,華人在緬甸備受打壓;緬甸的華文教育也經歷了一段極其幽暗的時光。由于失去合法身份,只能以其他身份為掩護,在夾縫中摸索求存。
但為了子女不忘中華文化傳統,緬甸華人堅持自辦華文教育,可謂是殫精竭慮,歷盡艱難。
教育是政治的折射,觀照緬甸華文教育與緬甸華人的命運,如一條起伏跌宕、艱難曲折的長河,亦可窺見緬甸復雜的民族糾葛和政治變遷。
歷史可曾忘記?
緬甸的華文教育曾有過一段興盛。
1948年緬甸獨立之初,在緬甸居住的華人已達數十萬之多,緬甸境內華人創辦的華文學校也達兩百多所。規模最大的仰光華僑中學占地數百畝,每逢年末春節,仰光華人都要在該校舉辦規模盛大的游園活動,內容豐富、游人如織,成為一時之勝景。
少數民族武裝叛亂和政局動蕩,進入到1962年,軍方趁勢推翻了民主政權,上臺后的奈溫軍政府實施“緬甸式社會主義”政策,宣布“緬甸教育由國家承辦,不允許私人辦學,任何補習班不得超過19人”。
這場借社會主義為名推行的強制緬化運動,讓緬甸原本蓬勃的華文教育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一夜之間,緬甸國內兩百多所華文中小學被強行關閉和收編,變成政府公立學校,只能教授緬政府頒布的統一緬文教材。
受中國國內極左思潮的影響,在學校被收編為政府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