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季圖書觀察】什么是我們的責任
無論是荒誕的交通災難,還是蠻橫的拆遷,最終都會借助這對詞語指向個人權利的缺席與政府責任的闕失,如果從“權利”和“責任”的角度來理解今天的中國,可能是把握這個時代狀況的最佳捷徑。
責任編輯:劉小磊
【思想篇】
對于今天的國人而言,“權利”與“責任”可能是公共輿論中最為耳熟能詳的關鍵詞,它們彌漫在任何一個角落,無論是荒誕的交通災難,還是蠻橫的拆遷,最終都會借助這對詞語指向個人權利的缺席與政府責任的闕失,如果從“權利”和“責任”的角度來理解今天的中國,可能是把握這個時代狀況的最佳捷徑。
從現代政治的角度談政府“責任”,或許還是要追溯到晚清的資政院時期。關于這段歷史,坊間大部分著作均是泛泛帶過,要么認為這段失敗的立憲預備期只不過最終證明辛亥革命的必然,要么認為體制內立憲派的努力根本無法催生出一個新秩序。但是如果認真讀讀《資政院議場會議速記錄:晚清預備國會論辯實錄》(李啟成點校,上海三聯,2011年4月),卻可發現,某些曾經流行一時的政治觀念與價值在歷經一百年后,仍是追求的目標。
1910年11月9日,在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的24號議場里,議員孟昭常說有這樣一段發言,“大家說現在世界各國沒有不負責任的政府,若政府不負責任,就是沒有政府,沒有政府就是沒有國家。我人民不幸而生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