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評獎有悖學問之道
由國家機關出面,組織重大課題攻關計劃,讓學者去投標、競標,獲取高額乃至超額的科研經費,然后由中標者組織人馬,在規定的數年內,完成課題,有套用“計劃經濟”的模式來“計劃學術”之嫌。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劉紫云
由國家機關出面,組織重大課題攻關計劃,讓學者去投標、競標,獲取高額乃至超額的科研經費,然后由中標者組織人馬,在規定的數年內,完成課題,
有套用“計劃經濟”的模式來“計劃學術”之嫌。
政府導向,計劃學術
坊間有關中國學術界的現狀,頗有些議論。從表面看,國家財力日臻發達,對學術研究和高等教育的支持,也日益增加(這“日益”兩字,許多教育界、科學界的人士,一定比我更有體會)。但細究其實,這一對學術的支持,又大都采用一種形式,就是由國家機關出面,組織重大課題攻關計劃,讓學者去投標、競標,獲取高額乃至超額(因為常常最終消化不了)的科研經費,然后由中標者組織人馬,在規定的數年內,完成課題。最后再由政府機關出面,組織人員對完成的項目,做出鑒定和評價,并評定出優劣,對優秀課題的完成者再給予榮譽和獎金。
顯而易見,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導向十分明顯,有套用“計劃經濟”的模式來“計劃學術”之嫌。讓這種模式的學術研究成為一種常態,會產生一些明顯的問題。
其中之一,是像計劃經濟一樣,政府的機關人員(雖然其中也有不少受過良好教育,或許可稱他們為“前專業人士” [proto-professionals],因為他們以前也從事過專業研究,但現在的工作已與專業脫離)無法全面掌握學術發展的內在需要,從而選擇規劃有利于學術長期發展的計劃。換言之,學術的發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