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上穩定才是搞定,讓人服氣方顯水平

輿情應對能力當成為衡量執政水平的重要指標。各級官員應拋棄“防火防盜防記者”的敵視心態,不念“封、捂、堵、壓、瞞”的五字歪經,善處輿情危機。這也是推進“善治”的現實途徑。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劉紫云

面對輿論危機千萬別瞞,別拖,別打壓;官員回應一定要快,要準,要誠懇。

“你不說,世界永遠不知”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隱瞞事實無異于掩耳盜鈴,歪曲真相只能是自毀形象。

輿情應對能力當成為衡量執政水平的重要指標。各級官員應拋棄“防火防盜防記者”的敵視心態,不念“封、捂、堵、壓、瞞”的五字歪經,善處輿情危機。這也是推進“善治”的現實途徑。

(向春/圖)

當下中國,正值發展機遇期,充滿活力,又處矛盾凸顯期,不乏危機。突發群體事件頻仍,暴力泄憤事件多發,是突出的風險。如何妥善處置,已成各級執政者的必修課。輿情應對,則是其中重要課題。

最激烈的輿論博弈在微博

中國社會正面臨劇烈嬗變: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人員流動、利益分化,信息爆炸、思想多元,觀念更新、權利覺醒……改革發展進程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不斷顯現,突發性群體事件頻繁發生,“風險社會”的特征愈發明顯。

網絡已成為推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各種思想文化、新聞信息的集散地和民意表達、社會監督的新渠道。特別是微博、QQ、手機等傳播力和影響力強大的新媒體,更是“意見領袖”、“網絡推手”、“異見人士”、“維權公民”、“草根記者”等傳播信息、發表言論、爭取民意、組織動員的首選工具,也伴隨著不實信息、流言、低俗惡搞等的滋生蔓延。

有人說,中國網民表達的熱情舉世罕見,虛擬社會迸發的力量改變現實。近年來,全國影響較大的公共熱點事件中,有相當部分由網絡率先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即使披露于傳統媒體,其后的輿論發酵、擴散過程也由網絡主導。

無論何種突發事件,只要涉及官員、警察、城管、央企、富人、下崗工、農民工、拆遷、房價、物價等敏感因素,就極易在網上掀起鋪天蓋地的批評質疑聲浪,直到真相大白,責任追究,網上輿論才平息。

一些局部、偶發個案,往往在網絡輿論聚焦下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全民圍觀乃至政治性的危機事件。傳統媒體一旦對此類事件“失語”,會立即遭到網民嘲諷,即便后來跟進發聲,也多半被視為“為政府撇清”,更加激起網民的“習慣性質疑”。這從側面說明,我國社會信任度特別是地方政府公信力在明顯滑落。

調查顯示,迄今5億網民中,八成未到不惑之年,七成月入不足兩千。相應地,網絡輿論往往有“為民請命”的色彩,富于激情和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