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的不同面相(上)

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具有一切亂世所具備的災難圖景,說民國未能結束這一切,是可以的;說民國導致了這一切,或者說是辛亥革命導致了這一切,就不對了。

責任編輯:劉小磊

帝制興衰:辛亥百年話“傳統”之九

過去為鼓吹革命就要痛罵立憲,現在有人為肯定立憲又痛罵革命,同樣都是片面的思維。

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具有一切亂世所具備的災難圖景,說民國未能結束這一切,是可以的;說民國導致了這一切,或者說是辛亥革命導致了這一切,就不對了。

1911年10月18日,起義軍對漢口北面的一支清軍發起了攻擊。他們的彈藥不久便耗盡了,而清軍卻得到了援軍的支持,起 義軍不得不撤退。激戰使城市變成了一片焦土,大片的民房被毀壞,當地人民流離逃亡,失去了自己的家園。 (沈弘/圖)

“成功”,“尚未成功”,還是“失敗”?——關于革命成敗與革命理想是否實現的辨析

辛亥革命的結局如何?過去有三種說法:其一是就革命的直接結局而言,一般人都認為這次革命取得了成功。所謂成功,就是指革命沒有被鎮壓,相反,清廷鎮壓革命的努力失敗了。于是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我們說黃花崗起義失敗了,而辛亥武昌起義成功了,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所謂成功,就是一件事做成了,這是個事實。至于價值判斷是另一回事。好事有成敗,壞事也有成敗,古人都知道“不以成敗論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相混淆。

但是如果要講革命者的理想是否也取得了成功,那就是另一層意義了。當時的革命者對這場革命的意義的理解,其實也各不相同。有人搞“革命”純出于個人野心,通過革命他掌權了,就是成功了;他沒能掌權,就是失敗了。撇開這種個人利益的判斷不談,僅就“理想”而論,有些人的理想就是“排滿興漢”、“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在這個意義上,辛亥革命當然也是成功的。但孫中山先生的理想當然不只是排滿,他還要實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而直到他1925年去世,這些理想也遠未實現,所以他的遺囑才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但“尚未成功”并非已經失敗。我們沒有看到孫中山宣布辛亥革命已經失敗。道理很簡單:古今中外的革命中,很多革命者志存高遠,理想宏大,要實現非常不易。如果沒有實現理想就是失敗,那古今中外的革命大概就沒有不失敗的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實現了“自由、平等、博愛”嗎?俄國1917年革命達到“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了嗎?但與被鎮壓了的1871年巴黎公社相比,這兩次革命都被公認是成功的。所以作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與否,與“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實現,也應該是兩回事。理想未能實現,革命者可以說他的事業“尚未成功,仍須努力”,但是不能說革命本身失敗了。

當然,盡管理想沒能實現,但一場搞成了的革命如果值得肯定,那還是要有點好(至少是肯定者認為的好)結果的。比如法國大革命雖然沒有實現“自由、平等、博愛”,但即便反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承認它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畢竟比“封建”更進步。而托洛茨基后來雖然抨擊蘇聯蛻變成了“官僚國家”,違背了列寧的理想,但他要肯定“十月革命”,還是要承認這“官僚國家”仍然取得了工業化等不少“進步”,否則如果他像鄧尼金(1872-1947,俄國將領,白軍領袖之一——編者注)或索爾仁尼琴那樣認為蘇俄還不如沙俄,那他就沒法肯定十月革命了。

的確,如果搞成了的革命一點好處都沒帶來,又該怎么說呢?革命明明搞成了你不能愣說是失敗,那你就只能從價值判斷來否定它,即搞成了的“革命”本身就是一件壞事,并不僅是它的“理想沒有實現&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