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們真的都見死不救嗎?——小悅悅事件的證據學分析
親眼所見未必為真,畫面可能也會說謊。蘇州大學教授張成敏運用證據學和邏輯學,推理出小悅悅事件另外一些可能——18路人確有冷漠者,但可能不都是見死不救;司機也未必喪心病狂。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徐麗
親眼所見未必為真,畫面可能也會說謊。曾當過警察的蘇州大學教授張成敏運用證據學和邏輯學,推理出小悅悅事件另外一些可能——18路人確有冷漠者,但可能不都是見死不救;司機也未必喪心病狂。
當然,這些推理只是假說,與人們展開的道德討論也無矛盾。但這至少提醒批評者多自問:“我看見了什么?”面對洶涌民意,尤需警察真正獨立調查,司法機關能守住無罪推定的底線。
如果沒有這兩束強烈的車燈光,陳阿婆會發現受傷倒地的小悅悅嗎? (網絡截圖)
“我是氣象專業的學生……我以后可能不會從事法律有關工作……(吸引我的)是理性思考怎樣支持公正處事方式。我把理智與情感一同看作道德的行使方式,并堅信兩者都對道德的完善有助益。”
我的博客解讀小悅悅事件后,一個我不認識的學生給我留言如上。他竟然達到了普魯士司法部長的水平——因為拉德布魯赫也這樣說:“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至上善德只能夠與至高機智相結合……要正直像鴿子,靈巧像蛇(耶穌)。”
18個路人成了公德“罪犯”,但證據支持這樣的解讀:
1.氣象臺資料:傍晚是17:00~20:00,日沒點18:04,黃色預警16:30,南海局部雨量1小時達30到50毫米……中國青年報實測描述是:暮色四合。此時,五金城沒開燈,車燈和反射光亂晃,鐵皮頂撒豆般炸響……
2.視頻和相片有四種亮度,昏暗、較暗、明亮、清晰,哪一個更接近真實呢。媒體沒有說攝像頭有濾光和增光效果,也沒坦承調高對比度清晰度。很多評論寫了“大白天&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