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拖13,“首富村”能不能共富——并村與轉型考驗華西村
如何實現產業轉型,如何讓新并進來的周邊13個村的村民實現共同富裕,這是“首富村”華西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難題。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如何實現產業轉型,如何讓新并進來的周邊13個村的村民實現共同富裕,這是“首富村”華西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難題。
轉型:去工廠化
海運海洋工程、金融、低空旅游,甚至航空公司,這些是未來為華西創造財富的新產業。
靠村辦企業發家致富的華西,卻計劃在2015年末,讓工廠在村內基本消失。
“未來的華西村,第三產業應該占據大頭。”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在華西的產業結構中,鋼鐵行業長期占據龍頭地位,其收入一度占華西總收入的60%-70%。
對謀求“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型”的華西而言,金融海嘯卻成為了轉型加速劑。
2008年后,鋼鐵行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且因高能耗高污染而屢次成為宏觀調控的對象。吳協恩隨后做出了一個決定:先后關閉了八家相關的企業,其中包括一家年銷售達7個億,利潤依然有20%以上的線材廠。
據華西鋼鐵公司總經理楊永昌介紹,自2003年以來,華西鋼鐵就不再擴大產能,而是將目光盯上了產業鏈的上游——海運海工。
華西龍鳳廣場,早期的做工比較粗糙,鳳經常被游客誤認為是雞。華西村,處處都是吳仁寶設計的“不洋不土”的建筑。 (南方周末記者 陳新焱/圖)
據他介紹,目前華西村僅“棉花倉儲”就達100萬噸;在江陰的長江邊上,有華西村的2座“化工碼頭”泊位;因運輸鐵礦石,華西在香港注冊成立了“寶力海運有限公司”,目前擁有5艘遠洋運輸散貨船,2010年又新購了8艘貨輪,十二五期間新船交付使用后,年運輸能力將超過400萬噸,將成為江蘇省最大的遠洋船舶運輸企業。
而進軍海洋工程,則是華西的又一創舉。據2010年才剛剛成立的華西海工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晉介紹,由于入行資金和技術門檻非常之高,這個行業長期被大型國企壟斷,但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推進,這一塊的市場前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