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20111027)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這樣的事使人難信。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多多關注無名基層
回應“部級記者下基層”
2011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時局
看了報道,有些疑惑:為什么記者們去的大多是有名的基層呢?它們能反映整個基層的全貌嗎?
多年前,臺灣作家、編劇吳念真創辦電視節目《臺灣念真情》,節目關注的是“被遺忘的、快衰敗”的鄉鎮,或者“不被在意,但表現的其實是人類光芒的普通人”。這個節目重播了兩次,也深刻地留在了臺灣人記憶中,因為他們看到了“少數人的那一面”。吳念真先生曾說“我寧愿替那些沒辦法講話,或者自己不會表達的人去表達”,希望我們的媒體鏡頭多偏向于更廣闊的無名基層——它們,更需要關注。
江西?傅梅?南昌大學大四
微小善意需要細節激發
回應“省察我們的靈魂,讓善意充實內心”
2011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評論
前幾天,妻子到家樂福購物,撿到一張深圳市個人社???。妻子估計失主可能就住在附近,就把卡交到家樂福的顧客服務中心,并按照工作人員的要求留下了聯系電話。幾天過去了,我們又來到這家家樂福,妻子突然想起這件事,便詢問服務員可有人來領卡。答曰:“沒找到卡,估計是失主已經領走了吧!”妻子一愣:“我沒收到任何短信或電話告知??!”我在想,如果失主認領之后,家樂福的工作人員或者失主能給妻子發個短信或打個電話,讓她安心,若是還能道聲“謝謝”,相信妻子肯定會更加驚喜——激發普通大眾“舉手之勞的善意”,或許只需靠“舉手之勞的細心”。
深圳?舒錦松?市民
冷眼旁觀也熱心
那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