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的不同面相(二)

民國時期盡管兵燹不斷,天災人禍深重,但與歷史上“亂世”人口往往要損失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民國卻出現了歷史上從未見過的人口“亂世增長”。

責任編輯:劉小磊

帝制興衰:辛亥百年話“傳統”之十

“亂世”往往人口大減。民國卻出現了歷史上從未見過的人口的“亂世增長”……

民國歷史的第二面相:亂世中的現代化步伐

民國時期的兵荒馬亂既是歷代王朝周期的亂世景象,當然就不能說那是辛亥革命帶來的“多災多難”。像滿清遺老那樣,認為如果沒有“孫文亂黨”,大清就能萬世太平,肯定是不靠譜的。但是如果僅僅如此,這個革命也就沒什么可肯定的了。充其量,它只不過完成了太平天國的未竟之功(反清)并為下一個新王朝鋪路而已。但是辛亥以后的中國之不同于過去的亂世,就在于它在亂世中取得的進步,這就是民國史的第二個面相了。

人口史家認為,民國時期,盡管兵燹不斷,天災人禍深重,但中國人口卻發生了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到“高出生 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的轉變。圖為1935年山東東明縣黃河水災,縣政府派人施放饃賑災的場景。 (南方周末資料圖片)

民國在政治上雖然沒能建立成功的憲政,但確實播下了種子,今天臺灣地區民主化的進步不能說與此無關。民國時期的新文化可謂風起云涌,同時傳統國學也是云蒸霞蔚,兩者都讓人津津樂道。當年北大如何,清華如何,西南聯大又如何,這都是今天許多“民國粉”們喜歡談的。

這些都是事實,但如果僅止于此,肯定辛亥的意義也不大。因為如下所言,民國政治總的來說還是走向“黨國”,而非走向憲政。而講文化也不能只看精英層面,民國時期大眾的“文化水平”(注意這里的“文化”與民族性無關,就是指讀書寫字的能力)還是很低的。

筆者當年在廣西農村插隊9年,深知在那些統計數字背后,改革前絕大多數國人即農民的實際“文化程度”如何:那時我們這些“初中69屆”(由于“文革”三年基本停課,實際上就是66屆小學生)在“廣闊天地”里居然成為稀缺“人才”,不少伙伴都成了“民辦教師”,甚至只讀了6年小學的“知青”被派去教“中學”(那時農村有大量的“戴帽初中”)的也大有人在。而當地的壯族婦女很少會講漢話,男子也很少認字,因此當時大隊都設有文書一職,與支書、大隊長同為領補貼的三大“干部”之列,往往還是三人中惟一能讀寫的。所以對于今天有些人極言那時農村的教育衛生如何好,我只有無言!

不過平心而論,這種狀況不能只怨改革前體制。因為常識告訴我們,把一個文盲社會成功掃盲是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