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八毛門”事件,醫院如何作為
我把反思的目標鎖定醫院,并非對患者偏心,而是源于醫患之間醫療信息不對稱的傷害,已經反過來威脅著醫院的生存,迫使醫院思考:“我們的專業、我們的付出,應該如何更好地讓患者理解?”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趙若達
“八毛門”事件,出現了皆大歡喜的結局:患兒在武漢手術后康復出院,患兒父親發出了感謝信和致歉信,至此,因“八毛錢治十萬元病”而備受質疑的深圳兒童醫院得以平冤昭雪。
輿論普遍認為是“以藥養醫”等現行醫療體制重創了人們對醫生的信任。但醫療體制的根本改變是猴年馬月的事情,我所思考的是在等待醫療體制的治本之前,我們還可以有什么作為?
我堅持認為,大量過激的醫患沖突,其實是可以避免的,至少可以把損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還是以“八毛門”為例,深圳的主治醫師當時如果多說這樣幾句話:“你的寶寶,我們高度懷疑是先天性巨結腸,有兩個方案,一個是用很便宜的石蠟油,就可以緩解癥狀,但這種病根本的解決方案還是要手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