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量“二王”:王朔六連拍
兩代同籍作家之間,更像是隔著時間隧道,爭奪對一座城市的闡釋權。北京是在貧困中掙扎的市民的北平,還是兵家兒呼嘯縱橫的首都?上海是摩登頹廢的十里洋場,還是工廠林立的無產者大本營?
王小波,死者長已矣,10年了。 就小說而言,王朔十年前便已達到了他的巔峰期。之后的歲月里,他與小說有關的工作,主要是評論別人和闡釋自己。 王朔,奧涅金或賈寶玉
王朔,近來回光返照,“死灰復燃”。
嘖嘖聲中,王小波更多被強調的是雜文,王朔更多地被當成明星——而此二人都曾明言,自己最熱衷的身份是小說家。
請來社科院學者,文學博士楊早,打量一下坐在小說家座位上的二王,咂摸的自然是作品的文學價值。
?。保梗梗蹦甑摹秳游飪疵汀?、1992年的《過把癮就死》是鑰匙響、開門聲,讓人開始屏息靜氣地等待一場叫《殘酷青春》假面舞會。1999年的《看上去很美》是第一只靴子,我猜有些批評家把詞兒都準備好了,現成的,“世紀末的華麗轉身”??上?,好一半天,咍,怎不把臉兒轉過來?鬧不清這桶火藥在憋什么妖娥子。
《夢想照進現實》上演,《我的千歲寒》發賣,第二只靴子落了地。哪位受累幫他洗洗,王朔老師可以睡了。
王朔——“多余人”
上世紀90年代,評論王朔的主旋律是“痞子文學”,趕巧還成了人文精神討論的靶子。唉,那時我們真是年輕,長輩這么一說,就信了。
轉過世紀,再回首,嗐,這廝寫的,不就是些“多余人”嗎?
?。保故兰o前期的俄國小說,出現了一批“多余人”形象。大抵是貴族青年,不滿現實,卻又不能挺身反抗社會,想干一番事業,卻又沒有實際行動,想得多,做得少,最終一事無成,成了整個社會中多余的人、無用的人。通常認為,多余人形象有奧涅金(《葉甫蓋尼·奧涅金》)、畢巧林(《當代英雄》)、羅亭(《羅亭》)、別里托夫(《誰之罪》)、拉夫列茨基(《貴族之家》)、奧勃洛摩夫(《奧勃洛摩夫》)。
這樣的人中國也有,早一些,比如賈寶玉;晚一些,比如八旗子弟,大姐夫(老舍《正紅旗下》)、烏世保(鄧友梅《煙壺》)一流。
他們的祖輩有功于江山易幟,故此他們認為江山有他們的份兒。的確,鐵桿兒莊稼,旱不著也澇不死,衣食總不成問題,可是時勢一變,上進的路也變了。家里的股份并沒有多到橫豎都是董事長CEO的地步。不上不下,那就在中間折騰唄。
王朔自己,周圍,及其筆下,差不離全是這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