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玉樹:為什么修過的東西還得是舊的
青海玉樹地震中受災的90座藏傳佛教寺院,其中不乏全國、省、州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文化遺產要搶救、修建,還要“修舊如舊”,但信眾并不因為建筑受損而停止每天的宗教活動,“邊修邊用”的磨合過程細致微妙。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彭軍淋
從誕生至今三百多年,青海玉樹的嘉那嘛呢堆體積達到九萬多立方米;而從玉樹地震至今一年半時間里,這座世界最大的嘛呢堆又增加了8000立方米,每天還有幾卡車的新刻嘛呢石源源不斷地運來。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那嘛呢堆的“成長”速度讓文物保護部門有點難堪。
青海玉樹地震中受災的90座藏傳佛教寺院,其中也不乏全國、省、州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文化遺產要搶救、修建,還要“修舊如舊”,但信眾并不因為建筑受損而停止每天的宗教活動,“邊修邊用”的磨合過程細致微妙。
玉樹本地信眾逢年過節或遇紅白喜事,有什么心愿,都會找人刻一塊嘛呢石放在這里,并順時針轉經祈福。漸漸地嘉那嘛呢堆名揚整個藏區。玉樹地震后,嘉那嘛呢石瘋長,又新增了8000立方米。 (李全舉/東方IC/圖)
嘛呢堆在震后“瘋長”
青海玉樹,重建中的結古鎮煙塵滾滾,車水馬龍,白天黑夜隨時都有可能堵車。城市的擴張使鎮子往東9公里的新寨嘉那嘛呢堆一帶也繁華起來。嘉那嘛呢堆太顯眼了,25億塊嘛呢石平地堆起三個足球場那么大、兩三層樓高的“山峰”。每塊石頭都花花綠綠刻滿經文,旁邊有潔白的佛塔,絳紅的經堂,山頂還飄揚著幾面紅白藍的旗幟——藏傳佛教薩迦派的標志。
約300年前,結古寺的一世嘉那活佛在這里放下第一塊嘛呢石,此后嘛呢堆生生不息,越來越壯觀。嘉那嘛呢堆的藏語名為“多崩”,意為“十萬經石”,如今嘉那嘛呢堆已經是兩萬五千個“十萬經石”了。
絕大多數經石如書本大小,形狀各異,每塊上都鐫刻著佛像或經文,最常見的是藏文“六字真言”。偶爾也有桌面大小的,經文更多,雕飾更繁復。尤為珍貴的是幾萬塊刻有律法、歷算、藝術論述和各種佛像的嘛呢石精品,甚至還有人把整套佛經刻在多塊石頭上,包括封底、封面,組成一套套石頭的“經書”。粗略估計,嘉那嘛呢堆的經文總計約200億字,簡直是一座石頭造就的圖書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嘉那嘛呢堆的佛塔大部分受損甚至倒塌,轉經堂墻體開裂傾斜,經幢跌落,部分嘛呢堆散亂坍塌。
同樣在玉樹地震中受損嚴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藏娘佛塔以及桑周寺、勒巴溝摩崖石刻和文成公主廟、格薩爾三十大將軍靈塔及達那寺。青海省文物局承擔了這四處受損“國寶”的搶救和保護工作,總投資2.1億元。
在嘉那嘛呢堆修復過程中,結古寺方面提出為嘛呢堆加個臺座,因為每塊嘛呢石都是佛祖的化身,佛祖沒有臺座不行。另外過去的轉經廊挑檐太狹窄,只能為轉經筒防雨,遮不到轉經的人,需要擴建。
青海省文物局副局長董志強很為難。嘉那嘛呢堆是2006年獲批的“國保單位”,修復標準就是審批時的狀況。加臺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