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的不同面相(三)

民國經濟的“逆差時代”,相比甲午時的“順差時代”,應當說是一種進步,盡管由于戰爭破壞,延宕了工業化,沒有出現我國1990年代的那種轉折,但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先聲”吧。

責任編輯:劉小磊

帝制興衰:辛亥百年話“傳統”之十一

民國時期當然存在社會和制度上的嚴重問題,但是古今中外各種制度下都有過的亂世圖景,不能與制度問題混為一談,辛亥之后的社會與制度并非漆黑一片,這是應該辨明的

關于民國經濟評價的兩個辯論

我對民國經濟的論述后來招致許多批評。值得辨析的主要有兩點:一是說戰爭的破壞不能與制度評價分開,民國時期戰亂多,正是“萬惡的舊社會”必有的結果;二是說我上述的“民國時期最高水平”包含了偽滿時期的東北,而那時東北的建設是日本人搞的,不能算在民國的賬上。

從1894到1931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凈增了3.52倍;同一時期,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僅增加了1.98倍。雖然增長很快,但由于基數極低,橫向比較起來,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仍然十分可憐。不過縱向對比,這個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不能說慢。圖為1948 年,南京一家工廠工人上班時打卡簽到的場景。 圖片采自秦風老照片館編《一個時代的謝幕》(廣西師大,2007)

對于第一點,我前已說明,那時國內的“亂世”和亂后的太平一樣,在我國歷史上反復出現過;而國際上的大戰也席卷了不同制度的國家。同樣是帝制時代,你不能以“永嘉之亂”證明“舊社會的黑暗”而以“文景之治”來證明“新社會的優越“吧?如果說中國遭日寇侵略是“舊社會”必有的;蘇聯遭德國侵略,難道就是社會主義必有的?沙俄帝國崩潰導致慘烈的戰亂,有人說是資本主義的過錯;可蘇聯解體導致的混亂,又是誰的過錯呢?

其實,治亂之別在各種制度下都存在,倒是治亂之際的“劇變”,無論追求什么制度,對于“變后之亂”都有“事件”上的直接因果聯系(至少是邏輯學上的“前后件”的聯系)。有人(例如蕭功秦先生)因此反對一切劇變,追求社會主義的十月革命他反對,追求“資本主義”的葉利欽變革他同樣反對,追求憲政民主的辛亥革命當然也在他的反對之列,這個邏輯倒是徹底的。前面已說過,我不贊成這樣膚淺的反對。但是就“直接因果”而言,你不能不說他們的反對事出有因。

但有趣的是,我的上述批評者并不是蕭先生那樣的人,而是一批“左派”朋友,他們贊成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國、義和團等等“革命”。鼓吹革命,卻又把革命建立的民國說得一團漆黑,并且絕對不考慮“亂世”的因素,而對革命后果作本質性的全盤否定,這哪里還有一點邏輯呢?

我當然不否認民國時期存在社會和制度上的嚴重問題,即辛亥革命“尚未成功”的那些體現,以后我還會詳加論述。但是古今中外各種制度下都有過的亂世圖景,不能與制度問題混為一談,辛亥之后的社會與制度并非漆黑一片,這是應該辨明的。

對于第二點,首先從比較統計的對應性來講,把民國時期的全國經濟,切掉東北這一塊,來與民國以后包括東北在內的全國經濟作對比,這合理嗎?要知道東北并非無足輕重,它作為全國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中心的地位,在1949年前后,直到1960年代中國與蘇聯鬧掰、開始搞“三線建設”之時,并無變化。先把這一中心拿掉,再來反襯合并這一中心后的“成長”,能符合客觀實際嗎?而且,過去用作比較基點的1949年數字是包括東北的,為什么“民國時期中國”的最高年產量卻要去掉東北?

盡管1949年時東北工業因抗戰末期與內戰的破壞,尤其是蘇軍占領期間的瘋狂拆卸,已成廢墟,但正如德日戰后的情況那樣,戰爭能摧毀工業的“硬件”,“軟件”即工業文明造就的人文資源仍在。1950年代,東北在蘇聯援助下能迅速復興,與此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對1945年前東北的工業化成果,新中國也有所繼承,這些成果怎能記在日本人名下呢?

其實,前蘇聯的發展成就統計,就有個比較基點,即&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