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法庭試驗
很難想象,一起5萬元的銀行代售理財產品糾紛,就能難倒金融重鎮上海浦東新區——盡管這里云集了530多家中外金融機構,法院卻面臨無法可依的窘境。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當一個最倚賴法治的行業無法可依
一起5萬元的理財產品糾紛,為何難倒中國最重要的金融重鎮?
上海正在率先建立金融法庭與仲裁院,為空白制定規則。而保護消費者,是金融法官們當下的共識。
越來越復雜的金融產品,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金融糾紛。近幾年的理財產品糾紛案件中,消費者一旦簽署認購合同,日后訴至法院的勝訴概率非常小。 (CFP/圖)
上海的軟肋
現在上海金融法庭案件中,有專家陪審員參與的達到40%。但專家陪審員每次庭審收入僅為50元,沒有交通及誤工補助。
很難想象,一起5萬元的銀行代售理財產品糾紛,就能難倒金融重鎮上海浦東新區——盡管這里云集了530多家中外金融機構,法院卻面臨無法可依的窘境。
因為中國目前的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對這種情況都沒有規定:銀行身處消費者和保險機構之間,法律關系難以界定。
“人均GDP排名100位靠后的中國,能否建立復雜高級的金融中心?”對于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夢想,一年前倫敦證券交易所董事長高博深曾對南方周末記者如此預測,“終點迷人,路途坎坷。文化的改變最難。”
盡管2010年上海的股票交易總量已躋身世界前五,但金融業作為一種“契約密集型產業”,離開維護契約執行的法治環境自然很難成長。
但上海正在努力走出這種尷尬。
2008年11月13日,浦東法院宣布成立中國首家金融法庭。這在當時被視作上海在強化金融法治方面跨出的最重要一步。
半年后,國務院明確提出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會有各種新類型金融糾紛的不斷產生。但金融市場是法治市場,只有明確的法律規則才能為各類市場主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