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關”——新的挑戰和機遇論關貿總協定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整個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是市場法則、價值規律,因此經濟運行的機制只能是市場經濟;中國不應例外,否則中國經濟就按另一套規則在運行,從而難以加入世界經濟體系。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劉紫云
關于公開發表1993年寫的“‘復關’——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文的幾句話
2011年是中國入世10周年,不少媒體都要采訪我,我一般都要提到當年我們為什么要加入世貿組織(1995年前稱為恢復在關貿總協定的地位,簡稱“復關”),復關和入世對我們有哪些機遇和挑戰。雖然是些老問題,但準確回答還是必要的。
距1986年提出“復關”已二十五年,“入世”也十年了,以今天的眼光來回答這些問題,有時總有些“添油加醋”的嫌疑,有時還可能“古”為今用,牽強附會。前些日子,我參加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舉辦的“龍行天下,風起南方”的中國入世十周年總論壇,應邀在會上講話,引用了幾段我在1993年一本內部刊物上寫的文章。近二十年了,那時寫的關于“復關”的文章應該是比較真實的,況且是為了一個內部刊物所寫,可以更坦誠一些。于是我想起把這篇文章首次公開發表,紀念入世十周年,同時讓今天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了解當年談判的一段歷史,并從中得到一些寶貴啟示。
——龍永圖
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方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達成協議。這意味著中國與美國就此正式結束雙邊談判。 (IC/圖)
2009年4月,海南博鰲,時任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的龍永圖。 (IC/圖)
“復關”,這是人們對于恢復中國在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高度概括而形象的一種說法,極其生動地賦予了中國恢復在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深刻含意——那種中華民族迎接巨大挑戰的勇氣和決心。正因為它的簡明和深刻,近年來幾乎街頭巷尾、大小報端都在談論“復關”。
談到“復關”,人們自然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們在毛主席周總理的親自指揮下,勝利進行的一場外交攻堅戰。這場斗爭歷經數年,排除萬難,終于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當時,中國掀起了一股“聯合國熱”,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國熱”?;謴驮诼摵蠂暮戏ㄏ?,標志著中國重返世界政治外交舞臺,我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隨后,我們陸續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系統內十幾個國際經濟組織和專門機構的合法席位。但是,由于當時的中國在經濟上閉關自守,發展經濟也沒有置于國家工作的中心地位,我國進入世界各經濟組織的工作沒有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
1986年起,我們開始尋求恢復中國在關貿總協定的締約國地位。那時,恢復談判主要作為一場外交斗爭在進行,目的是中國重返最后一個重要的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由于是外交斗爭,談判由很小一個班子在日內瓦進行,中國恢復關貿總協定地位的談判進程鮮為人知。
談判的前幾年,我們在日內瓦的談判班子,面臨極其困難的形勢。最大的困難是關貿總協定把市場經濟奉為這個國際組織及其制定的一整套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最高準則;而我們對于市場經濟則諱莫如深,談虎色變。由于在市場經濟這個根本問題上無法突破,談判只能局限于研究策略的變化,推敲措詞的應用,這就注定了談判僵持局面的持續。
直到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偉氣魄,打破了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所特有的傳統觀念,提出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英明論斷,這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不僅打破了傳統中國經濟體制的精神枷鎖,同時解放了我們在日內瓦關貿大樓的談判者們。中國的談判者和他們的外國對手終于在市場經濟這個問題上找到了共同語言,談判開始進入真正的對話。
與此同時,我國的談判者們意識到,恢復中國在關貿總協定的地位,將對國內的經濟體制改革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