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不透風—關于《暗算》的一次咖啡吧談話
國家正在“和平崛起”,《暗算》激勵人們為國家的第二次“翻身”獻身……
今年元旦前的兩天還是三天——我記不太清楚了,十年未見的老朋友、捷克漢學家高一樂來電話,說他剛到廣州,待兩天,問我看過電視劇《暗算》沒有,想同我聊聊。
高一樂研究現代中國文學與歐洲近代思想的關系,有點成就,不過早已退休——高一樂是他的中國名字,捷克原名很長,我一直記不住,僅記得G開頭。
因眼睛患病動過手術,我已經好些年不看電影電視。我對高一樂說,可以推薦一位朋友跟他聊——我們系里有位教中國古代思想的中年老師,叫尚悠,學問很好,讀書多且廣,可惜幾乎不寫文章,在家除了看書就是看片子、聽古典音樂。雖然不搞什么研究,這家伙卻喜歡侃,前不久還在飯局上大談《暗算》,眉飛色舞——我對高一樂說,同尚悠聊,保你開心。
為了盡老朋友之誼,我找到我的年輕朋友萬全(我叫他小萬)請他幫忙——他去年從北京一所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來到南方,在一家傳媒寫專欄,也是個影迷,同尚悠剛認識。讓他陪高一樂和尚悠去二沙島那間高尚咖啡吧,一邊喝咖啡、吃小咸魚,一邊聊《暗算》,由我埋單。
下面所記的談話大要,是小萬第二天講給我聽的——我盡量保留小萬講述時的原貌。
《捕風》劇照。打入國民黨情報機關的地下黨員錢之江(柳云龍飾)
一部國家主義的電視???
昨天傍晚,我先到廣州賓館接高先生——小萬對我說——然后帶他去二沙島,尚悠老師在高尚咖啡吧等我們。尚老師同人見面就熟,高一樂老師靦腆些,笑起來像個孩子——他精神和身體都很好,不像七十出頭……中國話講得不錯,雖然四聲咬得不太準,但流利、清楚,用詞準確,幾乎沒有動詞與名詞搭配不當的時候。
《暗算》是我看過的最好的講中國革命歷史的電視劇——我們在一個包間坐定后,尚悠老師說——通常電視劇不及電影拍得精致,但這部電視劇比我看過的所有同類電影都好。老實講,除了小時候看《冰山上的來客》感動過好幾天,我還沒有被哪部國產電影感動過,這次卻深受感動。凡涉及中國革命歷史的電影和電視劇,大多裝腔作態,從情節、表演、化裝到場景設計,都缺乏真實感——咱們的紅軍、八路軍那個時候哪有整整齊齊的清一色衣服穿?再不然就是缺乏讓人感動的東西,別說讓人回味再三了?!栋邓恪烦鍪植环?,你看其中的人物,個個有型,即便次要演員,張張臉都挑得極具個性。周圍好些朋友津津樂道其中的情節,其實,最值得稱道的不是情節,而是道德感。無論外國電影還是中國電影,我還從來沒有過自己崇拜的男角兒,只有崇拜的女角兒,但這回呵,安同志(編者注:《暗算》主角安在天)成了我的偶像:僅僅那張臉就是天生的道德形象——有信念、有好品德、堅忍,還很溫厚、懂得體貼……真正的男人味哦,難怪好多網上女人說安同志是“女人殺手”。
我忍不住說,尚老師,你吹得恐怕有些過頭吧。這個片子好看,沒錯,拍得好,電影語言流暢、細膩,干凈利索,挺講究鏡頭品味。不過,我倒覺得,這部片子的最大優點在于,贊頌革命歷史英雄的技巧或者說手法有歷史性突破:你一定注意到,前兩部的革命歷史英雄(編者注:《聽風》主角阿炳和《看風》主角黃依依)都不是黨員,這就突出了人民群眾在革命歷史中的重要作用。當然,真實是這部作品的最大優點——畢竟真實才具有巨大感染力呵。前年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性的電影和電視片我追著看,幾乎沒有哪部片子搞得像真的,實在讓人失望……人家歐洲人或美國的猶太人多會搞自己的“新傳統”教育:要么是訪談性記錄片,配大量歷史資料鏡頭——沒歷史鏡頭,老照片也行呵;要么是編得跟真事一樣的故事,無論哪種,意識形態語言從不掛嘴上——潛移默化嘛?!栋邓恪穼儆诟桧炍覀儭靶聜鹘y”的作品,它的優點就在于潛移默化,完全沒有意識形態語言,尤其形象語言方面,甚至刻意打破八股式臉譜——好些人的臉相很中性,看不出是好人壞人……加上故事情節“反特”,看起來當然精彩啦,但也僅此而已。
不過,我還想說,這部片子明顯有國家主義傾向,張揚“國家利益”……不是嗎?與其說《暗算》沒有意識形態語言,不如說在塑造新的意識形態語言。這跟時勢很合拍呵:國家正在“和平崛起”,《暗算》激勵人們為國家的第二次“翻身”獻身。尚老師呵,上次聽你在課堂上講,“國家利益”這個概念出自所謂“國家理由”,這是西方專制主義時代的政治語詞。難道我們能夠只講“國家利益”,忽略現代的普世價值——自由和民主?
聽你前面的說法,還以為你是個“新左派”,現在才看出是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尚老師笑瞇瞇地看著我說。
我感到自己臉上有些發熱,心情一下子有點兒激動。
斗士呵……別不好意思嘛……你覺得,《暗算》的主題是國家主義?
你怎么斷定我是自由主義?我臉上寫字了么?我故意調侃。
研究生畢業、在傳媒中干的年輕人,好多不是新左就是自由主義,后者居多……一個人看到的只能是他能夠看到的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嘛。從你剛才對《暗算》的點評,就看得出你是哪派……《暗算》是不是國家主義,待會兒再談——你覺得《暗算》沒別的主題?
當然嘍,網上還有這樣的說法:《暗算》的主題是天才與死亡。你看,阿炳和黃依依都是天才,只要是天才,命就奇特得很——生得奇、死得也奇。這固然也可以算是《暗算》的主題,但我覺得,這些天才命運的故事不過是為國家主義這個主題服務而已。正因為如此,《暗算》才顯得妙,喜歡的人很多——寓教于樂嘛……
歌頌自然道德品質?
天才故事至多讓人驚嘆,不會讓人感動,即便天才死了也罷——尚老師說。什么東西才讓人感動?道德的東西——即便愛情故事,沒道德成分在里面,至多讓人嘆息,不會令人感動。17世紀有個法國作家叫費納隆,擅寫對話,他說過,“天資再好,沒有可靠的道德基礎,結果往往只能導致自己名譽掃地”。與你的感覺和看法不同,我覺得,《暗算》的主題是歌頌道德德性,因此《暗算》讓我感動。
道德?什么道德,國家道德?新左派呼喚的民族道德?至多可以說國家主義道德,知識分子有良心的話,恰恰要……
要“吶喊”……你真的很“主義”哦,小萬。
此話怎講?
僅僅盯住“自由”,用“自由”取代所有最基本的道德,以為有了自由就有了一切……
尚老師,我看你是個新左吧——我也笑瞇瞇地對他說……只講國家利益、不講個人權利,算有道德?
這么說來,《暗算》的主題談不上道德?
魯迅先生的道德力量,不就在于他爭自由表達的權利?
“匕首和投槍”還需要去爭自由表達的權利?搞錯了吧……魯迅倒是要爭“啟蒙”——自由表達是現代啟蒙知識分子追求的道德,魯迅已經有了,但這種道德不是基本的自然道德。
自然道德?從來沒聽說過……
比如基本的是非感——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僅僅作為一個聽覺天才的離奇命運,阿炳的故事并不會讓我感動,哪怕他年紀輕輕就死了——如今,有是非感這種自然道德死了,才讓我感懷系之,唏噓再三……在我們的后現代社會,稀缺的難道不是最基本的是非感?阿炳耳朵忒尖,尖在哪里?尖在能分清誰是誰家孩子、誰是哪村人,總之,能分清最基本的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相反,你看,如今的知識分子最擅長的就是:混淆是非……阿炳容不得最最基本的是非不清,否則他沒法活,一聽見有人想當然地不分是非——比如究竟是母狗的崽還是公狗——阿炳就跟人急。阿炳死于聽見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孩子的聲音,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難道不是最最基本的自然道德問題?
尚悠端起咖啡杯呷了一口,擺出打算好好教育我一番的樣子接著說:與這種天然的是非感相匹配的是阿炳的好人直覺——阿炳沒政治覺悟,他僅僅為母親、為安同志工作,而非為國家……因為他天生的直覺告訴自己,自己的母親和安同志是好人。什么叫“好人”,如今你這個自由主義哲學博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