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
馬格利特是猶太人,父母都是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他小時候就經常聽到父母為記憶和遺忘的問題爭論。
社會和解是“不計”前嫌,不是“不記”前嫌。記住過去的災難和創傷不是要算賬還債,更不是要以牙還牙,而是為了厘清歷史的是非對錯,實現和解與和諧,幫助建立正義的新社會關系。對歷史的過錯道歉,目的不是追溯施害者的罪行責任,而是以全社會的名義承諾,永遠不再犯以前的過錯。
一位以色列軍官在接受采訪時,談起他指揮的一次小規模軍事行動。這次行動誤殺了一名以色列士兵。當問及這位士兵的名字時,軍官說他不記得了。報道在以色列引起了公憤。人們責問,這位軍官怎能這樣輕易地忘了士兵的名字?他的遺忘是普通的健忘,還是一種道德過失?如果是道德過失,那么涉及的是什么樣的道德?我們有記憶過去的責任嗎?如果有,那是為什么?我們該記憶的是什么?誰是這個“我們”?
著名倫理哲學家馬格利特在《記憶的倫理》中提出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記憶,是從小就困擾馬格利特的問題。馬格利特是猶太人,父母都是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作者小時候就經常聽到父母為記憶和遺忘的問題爭論。母親說:猶太人已經被無可挽回地毀掉了,只有很少人殘存下來。我們幸存者惟一的使命就是建立一個記憶的共同體,像靈魂的蠟燭,永遠守護著對死者的記憶。馬格利特的父親卻不以為然。他說:我們幸存的猶太人是人,不是蠟燭,讓一個大活人僅僅是為了守護對死者的記憶而活,這怎么行?我們不能這樣,我們應該把握現在,面向未來。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馬格利特對記憶自然有特別的感受。
馬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1951年生于荷蘭,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哲學教授,《記憶的倫理》是馬格利特又一部引起學界注意和討論的著作。
Avishai Margalit(馬格利特), The Ethics of Mem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記憶的倫理》)
道德和倫理
忘記曾經生死與共的戰友的姓名,犯下的不是道德的“羞辱”之罪,而是倫理上的“背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