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善后:段祺瑞與孫文的嫌隙

段祺瑞的“善后會議”,遭到孫中山“國民會議”的抵制。同盟各方未及聚首,即產生了裂痕。

責任編輯:劉小磊

【民國史事叢談】

段祺瑞的“善后會議”,遭到孫中山“國民會議”的抵制。同盟各方未及聚首,即產生了裂痕

國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之后,段祺瑞與孫中山,一個成了令人唾棄的“反動軍閥”,一個成了高居廟堂的“國父”,不啻天壤之別。然而,在民國13年(1924年),段與孫曾是政治盟友。只不過,從結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到分道揚鑣,兩人結盟的時間很短,短到相約北京后,連面也未曾再見。

三角同盟,挑戰直系中央政權

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3日,長江下游爆發了大規模的戰事。江蘇督軍齊燮元與浙江督軍盧永祥為爭奪大上海而大打出手(上海當時隸屬江蘇省,但在盧氏的勢力范圍內),國內政局風云突變。

當時,北京政府為直系軍事集團所控制。直系頭號人物曹錕上年如愿坐上了總統寶座,二號人物吳佩孚“坐鎮洛陽,遙執內閣”。

國內至少還有三個地方勢力鼎立于南北,虎視眈眈地環伺著中央:東北,有張作霖自立的“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南方,有孫文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江南,浙督盧永祥拒絕承認曹錕的當選總統,宣布“自治”。

江蘇督軍齊燮元是直系嫡系,浙江督軍盧永祥則是皖系大將。江浙戰爭,拉開了嗣后更大規模的倒直戰爭的序幕。

民國14年,新年伊始,段祺瑞便﹃迭次電邀﹄孫文(左圖)出席善后會議。同在京城,相距頗近,雙方不面談,卻通過電報交流,可見關系之微妙。 (南方周末資料圖)

戰爭爆發當日,張作霖即通電全國,聲討曹、吳,并將所部編為十余萬兵力的“鎮威軍”,準備出戰。

兩天后,孫文發布《大元帥出師對粵宣言》,宣稱與盧永祥合作,討伐曹、吳。

9月9日,寓居津門的段祺瑞也發出通電,指責曹錕“不知國家人民為何物,禮義廉恥為何事”,號召“一時袍澤……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出民水火,勿任淪胥”。

9月15日,張作霖自任總司令,率6個軍15萬人殺向山海關。兩年前,奉系敗退關外時,賴有英國人居間調停,直軍追擊至山海關止步,雙方以關為界,互不侵犯。自此,第二次直奉戰爭全面爆發。

9月18日,國民黨中執委在廣州發布了《北伐宣言》。兩天后,國民黨各軍分兩路向湘、贛兩省推進。

至此,皖、奉、粵三角同盟,終于扯下神秘帷幕,強悍亮相。

歷時40天的江浙戰爭,雖以盧永祥下野而告終,但卻引爆了三角同盟武力倒直的火藥桶。

主義讓位于各自的利益

粵、奉、皖三角同盟,首倡者,孫文也。上一年,孫氏在蘇聯人的撮合與資助下,與中共聯姻,自滬返粵,除大力重組國民黨外,更按蘇聯紅軍的模式創建了黃埔軍校,以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蔣介石任軍校校長,打造“黨軍”,并整編了粵、桂、滇、湘地方軍隊。為生存,他先后派汪精衛與其子孫科趕赴奉天,與張作霖洽談戰略合作,張作霖以重金與軍械無償支援粵方。

搞定奉系后,孫文又派于右任出使津門,游說在日租界做寓公的段祺瑞聯合倒直。老段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