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一個縣長推動的校車改革
中國不僅已有國家級的“校車標準”,也有符合這一標準的專用校車制造能力。但硬件制造力并不稀缺之后,如何讓校車制度落地生根?如何在中國真正建立“橘黃色特權”?每一個國人都有責任。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編者按:請給孩子們“橘黃色特權”
橘黃色校車正從歷史中緩緩駛入中國。
一個浙江縣城為何罕見地擁有79輛校車,甚至有被網民們譽為“最牛校車”的美式“長鼻子”?
財政并不富裕的山東無棣縣,如何掏出2000萬買校車?
這是6個校車試點縣市中的故事。2011年秋季開學前,教育部進行了這次試點,但并沒有任何中央財政補貼或優惠政策,基本就是鼓勵地方智慧。
此時,中國不僅已有國家級的“校車標準”,也有符合這一標準的專用校車制造能力。但硬件制造力并不稀缺之后,如何讓校車制度落地生根?
在美國,這一制度的確立距校車出現,已有上百年。當時發生了多起嚴重的校車交通事故,經由鄉村教育家希爾博士等的推動,嚴密的校車制度出現,并在此后反復修改。
醒目而特殊的專用橘黃色由此確立,并成為許多國家的校車色系。
尤其值得借鑒的是,在許多發達國家中,“橘黃色特權”除了硬件更安全,還包括更高優先級的路權。
而這一點在中國被廣泛忽略,相關法律幾乎為零。即使作為校車改革先鋒的德清專門頒布了地方規定,卻難以真正實行——在滿載孩子的“長鼻子”校車上,南方周末記者看到,迎面而來的大貨車沒有絲毫減速,而限速行駛的校車后面的車輛則滿是不耐煩。
如何在中國真正建立“橘黃色特權”?每一個國人都有責任,讓我們的孩子平安地上學、回家。
時任縣長的一次美國考察,改變了六千名學生危險的上學之路
停在浙江德清一所民工學校門口的“長鼻子”校車。 (CFP/圖)
江南小縣城浙江德清,突然涌來了許多記者。甘肅正寧縣發生幼兒園校車慘劇后,德清的14輛美式校車成了英雄。
12歲的沈燁芳有些不解:記者們稱道的黃色校車除了長著“長鼻子”,“坐凳比較軟”之外,好像沒有特別稀奇的地方。對她來說,最大的不同是,今年六年級開學,她多了個頭銜——車長。
沈燁芳是德清縣新市鎮士林中心小學的學生。今年開學,每天早上來村里接他們上學的公交車換成了遍體刷滿醒目黃漆的“長鼻子”校車。新塘村委會前有一片空地,沒有車來車往,被當成校車站點。早上七點,沈燁芳抱著厚厚一摞乘車學生名單,站在隊伍的最前面。來一個同學,就打個勾兒。
沈燁芳們不知道,就是這些“并不稀奇”的校車,讓他們成為中國最讓人羨慕的學童——這樣的待遇在國內非常罕見,即便出生在比德清更富庶的地方,他們的同齡人仍然要忍受超載、混載。城鄉一體化拆了村校,農村孩子進城念書,卻無人拆除他們上下學途中的危險。
“長鼻子”帶我去上學
所有校車都安裝了GPS定位系統,行車線路、駕駛時速在永安公司和教育局安全科的電腦系統里都能跟蹤到。一旦超速,監控系統就會報警。
11月18日,大霧天。
早上7點15分,新塘村校車站點,二十多個小黃帽穿著校服,排成縱隊。往常這個時候,“長鼻子”應該到了。
此時,37歲的謝林虎正駕駛著“長鼻子”在省道上以40公里的時速緩慢前行。彌漫的大霧,二十多米外的車就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