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探索】月經會傳染嗎?
“經期同步”現象,廣大女同胞們都不會陌生。但在科學界,這一現象存在的證據薄弱,質疑卻不斷,是否存在至今沒有定論。
對經期同步,女同胞們都不陌生。在室友、姐妹、母女甚至是同事之間,或許不少人還有過經期同步的“親身經歷”。別輕信“親身經歷”,在科學界,“經期同步”存在的證據薄弱,而對它的質疑不斷,是否存在至今沒有定論。
親密關系讓大姨媽同步?
1971年心理學家McClintock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自己的研究,稱同屋居住的女性會出現月經周期趨近的現象 [1] 。她選取了一所女子大學里的135名住校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她們分為室友組,密友組,和隨機組。在親密相處半年之后,McClintock對她們的月經來潮日(即月經的第一天)進行分組統計,發現室友組和密友組的來潮日間隔從7-10天變為3-7天,周期出現趨近。而作為對照的隨機組來潮日間隔則分別為6-14天和5-15天,基本保持不變?;谄渌溉閯游镏写嬖诘念愃片F象,比如老鼠的“Whitten效應”(雄性老鼠釋放的費洛蒙可使雌性老鼠發情期同步),McClintock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費洛蒙。
這一研究結果引發了大規模的討論,這種月經周期趨近的現象也被稱為“McClintock效應”。在后來的幾十年間又有很多科學家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研究,其中不少人都得到了與“McClintock效應”相符的結果,研究范圍覆蓋姐妹、同事甚至同性戀夫妻等 [2] 。這些研究采用的方法也基本參照McClintock當年的做法,即在一段時間內對女性來潮日之差進行統計。
盡管有不少研究結果昭示“McClintock效應”的正確性,但同時也有一些研究顯示并不存在明顯的經期同步現象 [3] ,加上多年以來對于它的成因一直無法確證、后續對研究方法的指摘、進化意義的不明,都給“McClintock效應”的正確性打上了問號。
(果殼網/圖)
疑問一:神奇又神秘的費洛蒙,我拿什么來“嗅”你?
在形形色色的經期同步研究中,我們可以輕易捕捉到一個關鍵詞——費洛蒙,它被認為是“McClintock效應”的主因。
費洛蒙其實是信息素(pheromone)的音譯,也稱外激素。1959年,德國生化學家Peter Karlson和瑞士昆蟲學家Martin Luscher共同創造了這個詞,并把它定義為“由一個個體分泌到體外,被同一物種其他個體接收并影響它們生理或行為的物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