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 私人歌劇院
人們需要適合于附庸風雅談情說愛的優雅場合,我們今天說的私人劇院,它是一種回復到西方宮廷的奢華生活,以個性化會所化詮釋一出出精彩演出的新型社交平臺。
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當要彰顯歌舞升平、要展露權貴階層的奢華時,得有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場所,我們稱之為劇院。私人劇院,其彰顯寓意的主導者不是集體,而是個人喜好。
最早的私人劇院名為黑修士劇場(Blackfriars),它誕生于世界上第一座劇院后沒多久,專門為英國王室貴族演出,后為私營承包對公共開放,說是公共,其實還是有門檻的,觀眾必然是有點錢或素養的人,當時一度成為貴族及知識界的交流平臺,可惜它在1584年被迫關閉,因為里頭發出了直言不諱批評政府及政權的公開言論,影響不好。盡管號稱是王公貴族的專享,可是其中設施甚為簡陋,根據歷史圖片的描繪,類似于現在的干蒸桑拿房。
商業社會時期的到來,使得人們將精神寄托完全交付給了劇院。一個個腰纏萬貫的音樂劇制作人這時候就出來了。他們不斷建造劇院或吞并競爭對手,像是拉斯維加斯賭場模式,倫敦西區及紐約百老匯的私人劇院革命隨著音樂劇產業的壯大而達到巔峰,劇院與劇目共存亡。
沒有人會在十年前曾預想到中國會在各地政府的策劃下發起劇院革命。一個個世界級劇院在莫名其妙的城市規劃中茁壯成長,一個個偉大的國外建筑設計師被頻頻請來中國,政府們通過媒體向老百姓們呼吁這些是最高級別的殿堂,而這些最高級別卻泛濫成難以數計,每天,在這些殿堂里都在上演著各種不同的戲劇、舞蹈、音樂會與歌劇,幾乎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其中,西方輿論甚至戲言“中國登上其他行星或星球后第一件事兒就是要建造一座劇院”。
當中國的體制級殿堂開始泛濫并流于俗套,有不少對頂級生活有著自己理解的人,他們認為,有些藝術享受并不應該被標準流程式地分享,或者說國立劇院的工業化波普主義并不能滿足小眾人群對于尊貴與奢華的品位。于是他們在功成名就時,建造了兒時的夢想—屬于自己和小眾社交圈的私人劇院。
現代私人劇院與國家大劇院之類的公立劇院的區別,首先在于其屬性—私人投資建造,并非私營承包國家行為后果;其次,私人劇院的建造目的,并非為提供給全人類一個展示藝術的大舞臺,而是要營造商業社會小眾雅趣的小圈子;此外,私人劇院比之公立劇院更具備締造者的個性,而且可以為任何賓客提供隨心所欲的人性化服務。
當舞臺的幕簾打開時,世界便圍繞著舞臺上的角色旋轉,一切的糾葛、紛擾及誘惑都被沉重的大門隔絕于室外。與此同時,臺下的一幫摯友談笑風生,意猶未盡,我們要探索和展示的奢華私人劇院真諦,便是如此。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