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只有詩歌,才能讓我們的舌頭得救
兒子的經歷更讓北島痛感學校教育包括詩歌教育的問題。難道我們真希望子孫后代都成為只懂專業知識的準機器人嗎?或許詩歌可與教育體系抗衡,救孩子們于水火之中。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彭軍淋
2011年11月12日上午,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2011香港國際詩歌之夜”與香港教育局合作舉辦了一場詩人與香港中學生的詩歌分享會。
詩歌之夜的詩人們分別朗誦自己的作品,北島最后一個登臺,他讀的是《走吧》和《鄉音》。“這個年齡都會有困惑,這是青春期的必然階段,只是我們困惑的來源不太一樣。”朗讀開始前他說。
北島參加過香港中學生詩歌朗誦會,聽他們朗誦自己的詩,他嚇了一跳,“非??鋸?,字正腔圓,完全是同一腔調,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高分”。
兒子的經歷更讓他痛感學校教育包括詩歌教育的問題。兒子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參加朗誦比賽。老師分配給他一首詩,題目是《假如我是一支粉筆》,大意是心甘情愿貢獻自己:“我不需要你們的保護/但求你們不要讓我粉身碎骨。”
北島正和朋友一起編選一本《給孩子讀的詩》。編輯定位在新詩,包括外國詩歌的翻譯:“或許詩歌可與教育體系抗衡,救孩子們于水火之中。”
分享活動結束,北島特地站起身來,囑咐學生們去門口購買詩歌之夜專門制作的詩集:一本詩集只是一瓶水的價錢。
北島(右)與愛爾蘭詩人穆爾頓。北島覺得國內有種“詩歌榮”的假象,其實背后往往被權力與金錢所控制。 (朱又可/圖)
孩子問的總是真問題
南方周末:“詩歌之夜”是怎么辦起來的?
北島:中文大學希望我為大學做些國際交流活動。我想不如從詩歌入手。從2009年起,我們有兩套計劃,一個是“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一個是“國際詩人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