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山寨”外交故事
一群二戰援華美國老兵收到來自中國的明信片,成為美國媒體追蹤的新聞人物,故事的背后是追尋歷史真相的中國民間人士。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彭軍淋
一群二戰援華美國老兵收到來自中國的明信片,成為美國媒體追蹤的新聞人物,故事的背后是追尋歷史真相的中國民間人士
騰沖:延遲了62年的軍禮
2011年9月14日,身著湖藍色軍禮服的美國駐華武官史達偉(DAVID R.STILWELL)將軍,受邀出席了在云南騰沖舉行的對中國遠征軍的紀念與歸葬儀式。盛載忠骸的黑色骨灰罐上覆蓋著嶄新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軍旗,這是活動的主辦方專門訂制的。十九位軍人忠骸是前一天從緬甸經中國猴橋口岸入境的,當時中國邊防官兵列隊行軍禮。
史達偉腳下的這塊土地在六十六年前的這一天曾經站滿了與中國人并肩作戰的美國軍人,這一天是騰沖的光復日。62年后,他是第一位重又站在此地的美國現役將軍。
88歲的德克薩斯老兵鄧思樂Denzler,當年和中國軍人在緬北并肩作戰,六十多年后他收到來自中國的印有援華美軍照片的明信片,這是《休斯頓紀事報》登載的他的照片。 (鄧思樂/圖)
騰沖在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戰爭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后中國軍隊主動發起進攻并光復的第一座縣城。
整個儀式進程中陰雨連綿,史達偉謝絕了為他遮雨的傘,神情肅穆地注視著從緬甸回遷的十九位中國遠征軍遺骸歸葬騰沖國殤墓園,他行軍禮的右手直至最后才緩緩垂下。
這是一次由云南“民間團體”發起的活動,雖然在中國的此類團體都有深深的官方背景,而且負責人在公開場合的出現都被秘書們精心排定等級嚴格的序位,比如主辦這次活動的云南省僑聯,它的主席就是一位實際上的廳級官員。
美國將軍在從北京出發的前一天才接到主辦方的正式邀請,雖然他早在二十天前就已做出了出席的決定,甚至為此改變了原定的工作行程。因為第一次的邀請郵件來自一位與他素不相識的中國學者戈叔亞,戈叔亞與我共同擔任這次活動的史學顧問。“顧問”這個稱謂在國內是最有講究的。戈叔亞早早通過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史迪威將軍的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先生(John Easterbrook)介紹,分別給武官和一位英國將領菲斯汀元帥的兒子寫了邀請信,并把邀請之事通知了主辦方。
主辦方傳達聲音的永遠是秘書,這位秘書是個通達而聰明的年輕人,他想把事情辦好,卻又經常夾在意見不同的幾方之間,既要把意思準確地互相傳遞,又要精心過濾掉可能引起任何一方不快的敏感詞句與超過限度的情緒,真令人同情。他告訴戈叔亞:不能邀請美國駐華武官。戈叔亞告訴他:已經邀請了,而且人家改變了原來行程,為了出席我們的儀式。
秘書回去請示領導的當口,武官又回了信:我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