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還是做革命狀?——導演郭小男和他的戲劇烏托邦
郭小男是有民國情結的。他一直在追求中國戲劇的精神,“有人負責快餐面,但是有人得做鮑魚。我追求的,是濃郁的、深厚的、表達中國藝術的戲?!痹谒劾?,這種雅致的氣韻,只有在民國才能找到。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彭軍淋
15歲那年,少女陸秀米初潮來臨,嚇壞了,以為自己快死了,后經姨娘點撥:“這不是要死,是要活出滋味來了。”素來孤僻的她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快意,完成了女人的“成人禮”。
就在初潮來臨之日,秀米分別與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錯身而過:目睹“瘋”父親離家出走,迎來“表哥”張季元——他實為秀米母親的情人,卻對秀米一見鐘情。這兩個做著家國大夢的革命黨人,把他們追尋現實“烏托邦”的理想,以特別的方式傳遞給了秀米。終其一生,她都在辛亥革命前后三十余年的大時代中糾纏,成為“夢”的實踐者,又最終被“夢”的虛無打敗。
秀米是格非小說《人面桃花》中的女主角。格非無意復現辛亥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而是假借“亂世”外衣,“對裹挾在革命浪潮中卑微的個人,尤其被遮蔽的自我意識的個人”進行一次關于理想、精神、生命狀態的探尋。
梅婷扮演的秀米因為張季元留下的日記得到了革命的啟蒙,但其實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烏托邦終會破滅,但夢畢竟是美好的,每個人都應有做夢的權利。”郭小男說。 (尹雪峰/圖)
“我一直很難想象《人面桃花》如何被改編成話劇。”2011年11月10日,話劇演出前,格非在微博中表達了自己作品被改編時的恐懼和茫然,小說中描摹的精神“烏托邦”如何傳遞?看完劇本后,他釋然了。
11月12日,導演郭小男將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人面桃花》搬上了話劇舞臺。連演八天,場場滿座。終場時,郭小男哭了:“話劇的光榮應該是它的深邃,給你精神上帶來一次震撼,而不是作為職場解壓的笑場。”
烏托邦:想和誰成親就和誰成親
“六指”、“花家舍”、“小東西”、“禁語”,郭小男將格非小說的四個部分18萬字,從精神烏托邦落地成一個個人間故事。
“六指”是兩個男人的烏托邦。秀米的父親陸侃是被罷官還鄉的清廷官員,家境殷實,因偶得韓愈畫作《桃源圖》而有了“桃源夢”,異想天開要在老家普濟造一條風雨長廊,把村里的每一戶人家都連接起來。但他的“桃源夢”尚未展開就以失敗告終;“表哥”張季元是避居普濟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