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反常識經濟學(20)
亞洲國家自1960年以來先后得到了6000億美元的國外援助,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比過去更窮了。捐助國以援助為籌碼提對自己有利的要求。受援國依賴援助來解決問題,卻忽略背后的政策缺陷。兩者都扭曲了援助的初衷。
財政援助是一柄雙刃劍
美國常常因為在“海外援助計劃”中作出的貢獻太小而受到指責,這個計劃就是給貧窮國家提供財政援助。盡管從“9·11”恐怖襲擊事件以來,美國官方援助計劃的金額在逐漸加大,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22%,在全世界22個最富有的國家中排最后一名(挪威第一,比例為0.93%)。美國基金會、企業、非政府機構、大學和宗教組織提供的私人援助額度基本上和政府經費持平,而其他國家都忽略了私人機構的援助,因為相比于美國,這個貢獻實在太小了。美國的公共和私人援助加起來比其他許多國家的都多很多。
但是從道德角度考慮,這些數字都沒有意義。首先,在給予與接受的數額之間就存在著差異。大多數美國實施的援助都要求拿錢購買美國的貨物和服務,而這些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遠遠高于其他地區。假設美國提供100萬美元的援助用來購買美國的產品,而在其他地區只需要花費75萬美元就可以買到。那這樣算起來,凈轉移額度不是100萬美元,而是75萬美元。
行政費用常常被忽略掉,或者在政府基金項目中這種浪費早已司空見慣了?,F今,美國外援最大的受援國是伊拉克,而且大多數資金似乎都已被揮霍光了。
然而,站在道德平衡的角度,這些數據都忽視了美國通過給其他國家提供援助而獲得的好處。美國在國防安全上花費的比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以上,而全世界的平均比例為2%,挪威只有1.9%。但美國這樣做并不是出于善心,而是為了保護國防安全。
我一個過時的觀點就是,無論是政府還是私人機構,提供的慈善救濟都可能減緩受援國的貧困、醫療和其他方面的苦難。反貧困政策都是基于國內的而非國際的,這種主張我們都熟悉。我們一般都很高興用生活福利來代替工作福利,因為生活福利將產生一種依賴性,如果受援國的收入水平達到每年2萬美元,那么這種福利就會消失。所以說,如果受援國受到的福利是以現金方式支付的,價值2000美元,它的收入水平增加到23000美元后,其凈獲利為1000美元,這就說明邊際所得的稅率為0.67%,這就會影響到國民工作的積極性。
我相信在國際范圍內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接受援助的國家,都不會努力去解決阻礙其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常常不會因此而獲得利益,因為這些對于工作、企業、儲蓄等都不會起到多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政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