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青銅時代的金屬記憶
世界上還從未有哪個國家像商那樣,把一口煮飯燒菜的大鍋,當作自己的權力象征,并且賦予其無限崇高的意義。但它所蘊含的各種弊端早已暴露無遺。
編者按: 鼎是中國遠古青銅時代的沉重見證。在上古時代,傳說禹鑄九鼎,以象九州,傳夏、商、周三代,成為王權象征,以至于后世以問鼎指代覬覦王權。而在最初,鼎只是一種附有支架的圓形燒鍋,在數千年歲月中其地位上升為立國之重器,遠遠超出了尋常炊器的命運。朱大可的鼎文,試圖從歷史政治與歷史文化的角度,揭示華夏民族政治禮器的文化語義及其興衰的內在原因。面對當下盛行的倡導漢服或尊儒讀經等一系列復古運動,試圖探求一條更為“基礎”的道路或許是學者的當務之急。對于上古時代“器物文明”的反省,不是為了迎合文化戀舊癖的陳舊趣味,而是為了從對歷史遺存的現代闡釋中,探尋文藝復興的內在契機。
西周圓鼎(山西省博物館藏品):鼎在華夏國家主義體系的地位變得日益華貴,遠遠超出了尋常炊器的命運。
1. 鼎的神秘來歷,它究竟是誰發明和設計的?
鼎是所有傳統器物中最凝重的一種。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形容它有三只腳和兩個耳朵,是烹調五味的寶器。它的莊嚴器型和沉穩身軀,正是它日后飽受尊敬的原因。但沒有人知道它的真正來歷。它是誰的發明和設計?它究竟來自何方?又為什么會從歷史中悄然消失?我們僅僅知道,越過早期農耕時代的繁華景象,鼎在華夏國家主義體系里的地位變得日益華貴,遠遠超出了尋常炊器的命運。
制造鼎器的初始材料只是脆弱的陶土而已。這種圓形陶鼎,最早出現在仰韶文化時代(前5000-前3000年),以后被龍山文化所吸納,進而成為諸帝國制造銅鼎的樣本和依據。但在彩陶(仰韶)和黑陶(龍山)時代,陶鼎不過是最普通的炊器,也即鍋(釜)和支架的復合物,用以烹煮飯菜。它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