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夜貓】原住民的“知足惜?!?
原住民除了歌聲普遍優美,還全都是以漂流木制造家具的高手,許多令人嘆為觀止巧奪天工的設計及手藝,足以到國際去參與競賽!
自從解嚴(解除動員戡亂時期戒嚴條款)之后,臺灣信息發達,媒體傳播及出版業少了許多束縛,國際化的速度遽增,真可謂“天涯若比鄰”,整個臺灣就像 是聯合國縮影,不只全世界的美食、服飾、建筑等皆可輕易享用,連最前衛的觀念,也緊跟著地球村的腳步。近年來全球關注的“環保”議題,臺灣也不落后,不僅 努力于減少碳排放量,民間也興起回鄉買地耕種的熱潮,對于有可能釋放“環境荷爾蒙”的化學制品盡量抵制,似乎想要回歸地球尚未被貪圖便利的科技破壞之前的 模樣。
其實以人為的抵制企圖減緩人為的破壞力,再怎么努力仍屬亡羊補牢,真正的環保作為,反而是些未必懂得環保概念的人們,以他們樂天知命的敦厚天性執行 著。由于一向對大自然懷著敬畏之心和平共存,沒有破壞也就不需維護,因此散落在臺灣的鄉民們,反而是都會環保知識分子的最佳榜樣,他們的生活理念,全系于 不貪求的“知足惜福”原則上,也因此保有了他們所居住的好山好水,而大自然也回饋給他們快樂的生活。
這樣的鄉間在臺灣何其多,但我卻獨鐘情于花蓮,是因為花蓮的澎湃大器景致,也因為花蓮的可愛原住民。在花蓮的壽豐鄉,有一處“12號橋空間”,這是 一家我認為沒有人會不喜歡的民宿,主人是位長得像黑道大哥的畫家,在1993年遭逢人生轉折點,來到花蓮竟然遇見真愛,兩人就此胼手胝足開創了如今的美麗 家園。畫家以紅磚、實木以及撿來的牛車輪等臺式建材,卻打造出歐式莊園的優雅閑適,畫家的賢妻微笑著忙里忙外,也不忘從花園剪來一枝枝瓶花點綴桌景,欖仁 樹下小主人剛寫完功課,身旁膩著愛撒嬌的小狗,女主人手藝精湛的咖啡香伴隨著花香果實香,讓旅客們如大白貓般,幸福得只想放空一切伸個懶腰??上攵?,這 里的飲食絕對是有機環保的天然食材加上手工制作,且是當地自耕自用。旅客們除了食宿之外,總希望有點娛樂,但若是期待著度假海濱慣有的水上摩托車、香蕉 船、拖行傘等設備,那可就來錯地方嘍!老板只會帶游客從民宿后門出去,門口就是“12號溪”,溪里有著長臂蝦、小魚、青蛙等豐盛的生態圈,老板說:“看在 原住民眼里,這條溪就像是他們的廚房和冰箱呢!他們通常隨身只帶個鍋子,肚子餓了就地取材,不貪心囤積也絕不趕盡殺絕。”老板通常會帶著旅客去溯溪,在大 熱天底下走著,被許多林木植物護衛著的溪水,竟然沁涼無比!老板久居于此,早已熟知溪邊的一草一木,沿路向游客們介紹著:“蘆竹就是桿子像蘆葦、葉片像竹 葉而得名;而山棕的根部則是制造蓑衣的材料,葉子可以當掃帚;林果榕掉落腐爛后,正是斑蝶最愛吃的食物。”
同樣在花蓮,豐濱鄉和壽豐鄉一樣景色宜人,不過氣派要更大些,因為這里的冰箱更大,依傍在大海邊。一般游客可以住到“石梯緣”這樣的海濱旅館,光是 那180度全玻璃的窗外海景,就能讓人看上一整天,晚上還能在橘色月亮下烤肉呢!不過我不是一般游客,當然會直接驅車到“項鏈咖啡屋”去,到海邊住帳篷。 原民們世世代代與大自然相互相存,祖先留傳下來的土地,子孫就在此安身立命。“項鏈”就是這樣的故事,身為勇士的祖先途經此地掉了一串項鏈,回來找尋時愛 上此地環境,在此定居下來。經營“項鏈咖啡屋”的原住民們,并非不諳世事與世隔絕,而是到都市去奮斗多年后,發現回鄉路更廣的年輕人。他們打算召喚更多年 輕人回鄉,好好將祖先們留下的資產接續傳承,例如比例完美的草棚,依照古法搭建,連強臺過后都能紋絲不動。他們的歌聲迷人,似乎天生如此,幾種樂器信手拈 來,只要喝酒喝到開心,如同天籟般的音樂、合聲,就好像是風聲、海濤聲,原本就是融入大自然的美聲。在大海邊,原住民的冰箱只冰啤酒,其它食物就依人數食 量,下海以自由潛水方式捕捉,連氧氣瓶等設備都不必配戴。想吃龍蝦也很簡單,算好數量設下捕捉網,第二天早上再去“收成”即可。他們有個可愛的觀念,認為 吃得下多少就向大自然取用多少,不像都市人,老想著吃不完包起來賣給別人。他們很愛喝酒,以小米釀造的小米酒更是各家不同,但是都很好喝。喝了酒唱了歌自 然要做愛做的事,所以他們有時也分不清小孩的爸爸是哪一個,反正生命傳承下來大家就一起養育,不會去私心計較只照顧自己的小孩。不過小孩從小就得學會生存 法則——有付出才有獲得,因此在海邊為客人搭帳篷的工作就由小孩子擔任,有工作才有飯吃,沒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態。
原住民除了歌聲普遍優美,還全都是以漂流木制造家具的高手,許多令人嘆為觀止巧奪天工的設計及手藝,足以到國際去參與競賽!只不過原住民們寧愿好好 過生活,外國人的肯定不見得能讓日子更快樂。也許國際環保人士應該組團到臺灣來,好好學習臺灣原住民的生活哲理,才有希望拯救地球。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