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將時間擁抱在“懷”懷表——收藏時間的標本
在這里,時間既分分秒秒地流逝著,又沉淀為一種凝滯的永恒。只有凝結著時間藝術的懷表才具有如此的神奇魔力,它透露出濃重紳士韻味和貴族氣息,連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也在此相遇并完美融合。
在這里,時間既分分秒秒地流逝著,又沉淀為一種凝滯的永恒。只有凝結著時間藝術的懷表才具有如此的神奇魔力,它透露出濃重紳士韻味和貴族氣息,連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也在此相遇并完美融合。
懷表是鐘表各種類中發展較晚的一種,直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才得以大規模生產。它與其他鐘表不同之處在于深厚的歷史烙印。一枚懷表是一個時代縮影,是社會風貌、生活狀態的印記。
懷表的中國情愫
自從16世紀末期,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引進了首臺時鐘到中國,這些珍寶在往后三百年里都俘獲了歷代皇帝。他們不僅迷上了時鐘敲響報時作用,也深受其鑲滿貴 重寶石、鉆石和珍珠、奢華瑰麗的裝飾手法,以及演繹出音樂、鐘聲和自動機械裝置等功能所吸引。歐洲列強也視此為一大契機,以特選鐘表作為貢品或禮物,務求 攀附中國皇室及權貴。
當鐘表日漸成為價值連城的商品和身份象征時,懷表在中國市場也隨之迅速擴大,從統治階層擴展到權貴階級,成了他們愛不釋手的時尚玩物。1757年, 清朝授予廣州獨家進口權用以控制外國貨進口。此后,越來越多西洋鐘表從廣州入關進入中國。為了滿足中國市場需求,來自英國、法國和瑞士的金匠、琺瑯匠和技 術人員,結合各自技術和藝術才能,專門為中國消費者打造了各式各樣鐘表。
在本年度香港佳士得5月“精致名表”春拍上,150多件巧奪天工的懷表閃亮登場。這批珍品均為集技術和故事于一身、不可復制的頂級佳品,其中不少是 近200年歐洲制表師專為中國市場而制造,尤以精致琺瑯鑲寶石表殼及創新機械時計功能見稱,歷經兩個世紀洗禮至今仍可見其攝人魅力。
黃金/琺瑯復合式懷表
今季所見懷表主要出自英國和瑞士名門,表殼琺瑯彩繪、精妙鉆石及珍珠鑲工無瑕,深得各地皇室、歐洲貴族、清朝宮廷皇族及官宦顯貴鐘愛,可見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瑞兩地分庭抗禮的制表工藝水平。
其中代表作之一就是由英國倫敦制表匠William Ilbery于1815年制造的黃金/琺瑯復合式懷表(拍賣編號2173)。這枚估價達480000-750000港元(成交價:920000港元)的懷 表為手動上弦表,配有特別擒縱系統。William是將歐洲制表工藝引入中國市場的先鋒,1839年,他旅居澳門,其間他的制表藝術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升 華,促進了中西方之間以懷表為載體的文化交流。其作品兼具藝術美感和創新技術,大多懷表作品集精準創新機芯和瑞士琺瑯畫工匠的技藝于一身。
今季拍賣的黃金/琺瑯復合式懷表是William杰出作品之一,其琺瑯彩繪異常精美,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琺瑯工藝自日內瓦發源以來的典范。色 彩鮮明悅目,甚具風俗畫名家Jean-Louis Richard 的風格—當年,一些關注英國浪漫鄉村生活的藝術家受到人們廣泛喜愛,他們的作品也對日內瓦琺瑯工藝師們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枚懷表無疑彰顯了 William超群制表技術及裝飾、工藝并重的特色。
鍍金琺瑯鑲珍珠貝母雙層表殼懷表
另一款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代表性作品,為瑞士名匠Edouard Bovet在1870 年制成的一枚特大鍍金琺瑯鑲珍珠貝母雙層表殼懷表 (拍賣編號1964),估價150000-250000港元(成交價:300000港元)。1818年,供職于倫敦一制表公司的Edouard被派往中國 當時唯一對西方世界開放的港口—廣州,這一次東方之行不僅成就了Bovet制表帝國擴張,也使他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發展潛力,開 始向清朝皇室貴族出售其特有的精美西洋懷表。1822年(清道光年間),Edouard在廣東創立瑞士品牌Bovet,生產線仍設在瑞士。數年 后,Bovet成為擁有中文名稱“播威”的瑞士頂級品牌,并陸續在澳門、上海設立分公司。
Bovet懷表作品進軍中國市場后深受當時清朝官吏推崇和追捧,旋即成為頂級懷表代名詞,清代大臣李鴻章便是“播威”喜好者。1824 年,Bovet開始生產針對當時中國市場的琺瑯釉彩與半圓珍珠裝飾對表,以迎合中國人“送禮成雙”的習慣,同時還為清朝皇室度身定制各種御用彩繪懷表,以 中國風景及仕女圖為題。金表殼、著名工匠親手制作的微繪琺瑯、掐絲琺瑯或內填琺瑯以及鑲珍珠殼邊等細節,都是Bovet懷表特色。本次上拍的這枚鍍金琺瑯 鑲珍珠貝母雙層表殼懷表極為稀有,表殼的花卉琺瑯微繪,色彩鮮活不減當年,充分彰顯了Bovet工藝的傳統價值。
綠色翡翠玻璃酒瓶對表
此次春拍上,還有一款產自倫敦的銀/綠色玻璃酒瓶對表(拍品編號2164)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款表出自珠寶商和鐘表匠James Cox之手,估價320000-480000港元(成交價:860000港元)。該款懷表擁有均力圓錐滑輪鏈,心軸擒縱機構,刻有羅馬數字的白色琺瑯表盤 和藍鋼指針,外圈嵌有切割紅寶石和彎曲的鏤空花紋。而其背面的指南針則為刻有16道方位圈和8個方位基點的白色琺瑯羅盤,配以藍鋼指針。綠色翡翠玻璃酒瓶 加上銀質底座和底部的鏡面、銀質瓶蓋和繞繩設計的支架,銀質瓶頸成了整件作品亮點。每個切面都精工雕鏤,與紅寶石表全相結合,讓每個微妙的移動都折射出時 光流轉。酒瓶形狀設計著實是這對懷表最大亮點,而懷表與指南針相結合則使之更加稀有珍貴。這款懷表現今僅存兩對,另一對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品
直到18世紀末,由皇室主導的中國懷表市場明顯凸現出對高端懷表的青睞,只有那些真正精工細作、工藝復雜先進的作品才有一席之地。為滿足貴族消費欲望和藝 術需求,一些名品通常飾以主題風景圖案或古典圖片,而材料也以珍珠、寶石為主,散發著獨特創意和無限吸引力,通過不斷挖掘細節,造就了一系列獨一無二稀世 珍品。
如一款產自1780年帶有倫敦George Margetts印記的雙軌馬車表(拍品編號2167),就以其鍍金鑲珍珠、料石的精致外觀和獨特雙軌音樂報時功能卓爾不群,表面上還設有一個走鋼絲的活 動人偶,他會隨著報時音樂翩翩起舞。再如這款瑞典制的精細琺瑯彩繪紅金懷表(拍品編號2172),具備大小自鳴效果,其珍貴之處在于五個活動人偶,另外, 表盤上栩栩如生的背景圖案讓這件作品身價再上一個臺階。
由Jaqs Coulin & Amy Bry制造的這款多色金懷表(拍品編號1966)同樣讓人眼前一亮。該款表約誕生于1790年,玻璃外殼配上精致的琺瑯彩繪,顯得極為雅致。獨特功能設計 —日、月、星期三歷同時顯示為它的使用價值大大加分。此外,還有一款產于荷蘭鹿特丹單指針懷表(拍品編號2123)也別具特色,它由銀和鯊魚皮制作而成, 個性十足。同時,它還能同時顯示日歷、月相盈虧和多個時區的時刻。
貴族血統令身價暴漲
懷表一向被視為鐘表界貴族,其歷史文化意義成為衡量懷表收藏價值的重要尺度。一塊英國產普通懷表,如果被清朝皇族使用過,其價格就會比同類產品高出十幾倍 甚至幾十倍。乾隆年間,我國懷表制作技術達到巔峰,那個時期出產的宮廷懷表成了近年來拍賣市場上最為熱門的, 一般成交價都超過50萬元,甚至高至幾百萬元。
每一枚懷表都在訴說著一段過往,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從外觀設計到包裝、構件形態,乃至飾件搭配,都與當時的文化環境與意識形態有著密切聯系。在掏出懷表,低頭查閱時刻的瞬間,彰顯無可比擬的復古優雅姿態,如同擁有了自己不曾踏足過的歷史和性格。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