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者】霍岱珊:淮河的魚尸讓他“手抖”
偏執更容易成事。這個道理在霍岱珊身上成立。十幾年來,他建立了知名基層民間環保組織“淮河衛士”,并發動千余名志愿者保護淮河,以一己之力與國家環??偩珠_通“環保直通車”,與中央直接對話??當無數的殊榮已經成為過去,他仍然一路狂奔在環保路上。
偏執更容易成事。這個道理在霍岱珊身上成立。十幾年來,他建立了知名基層民間環保組織“淮河衛士”,并發動千余名志愿者保護淮河,以一己之力與國家環??偩珠_通“環保直通車”,與中央直接對話??當無數的殊榮已經成為過去,他仍然一路狂奔在環保路上。
2010年8月,霍岱珊獲拉蒙·麥格賽賽公共服務獎。這個獎被人稱為亞洲的“諾貝爾獎”,主要頒給為公共事業無私奉獻的亞洲人或在亞洲工作的人士。麥格賽賽獎在頒獎詞中這樣描述霍岱珊:“霍岱珊是‘淮河衛士’發起人。盡管有著強大阻力,他仍然堅持努力著,以挽救中國的主要河流淮河以及沿淮的眾多社區。”
從菲律賓馬尼拉領獎回來后,霍岱珊遭遇了一番媒體的狂追?,F在,熱度散去,生活歸于平靜,“有飯吃就行,其他的就做環保”、“一天不做環保,就感覺很失落”,持續了十幾年的狀態在生活中繼續。大兒子開的電腦維修店,門口增加了LED環境監測公示屏,霍岱珊把這里徹底改造成了“淮河衛士”工作室。今年春節期間,工作室監測到淮河沙潁河段污染問題上升,這成為近幾個月來的重頭工作之一。工作室還組建了“跨區域公眾參與水污染應急中心”,并開始運行;“蓮花模式”推廣到重慶的工作也正在著手??霍岱珊這幾個月一直都很忙。
霍岱珊 河南沈丘人,『淮河水系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淮河衛士』)創辦者,十余年致力于揭露和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圖:霍岱珊與志愿者在污染現場戴著口罩拍攝。 (受訪者提供/圖)
環保“不歸路”
霍岱珊當過兵,做過公務員,也干過媒體。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經歷的鋪墊,他走上了保衛淮河之路。這個開始要追溯到1996年。時任北京《皮革》雜志副主編,霍岱珊親歷高污染的皮革加工工廠從歐美國家向中國內地轉移,這個觸目驚心的全過程震撼了他。在他的主導下,《皮革》雜志做了一期皮革加工業如何降低環境污染的專題,反響很好。1997年他回到家鄉周口,在《周口日報》做攝影記者。也就是在這里,他將鏡頭對準淮河最大的支流沙潁河,層層疊疊的魚尸讓他“手抖”。但是,對他觸動最大的,還是他的同學兼好友倪安民的離世。倪安民本是基層政府領導,一直為淮河水污染事情四處奔走,也很支持他的事業。后來,他被查出患上食道癌,最后瘦到皮包骨去世。“在我們這里,癌癥一般是食道癌或者胃癌,都是因為這個水污染,是有醫生可以證明的”。
之后的那段時間,霍岱珊晚上一直都睡不好,經常會時不時想起死去的好友,還有在他病床前答應的要把環保事業進行下去的承諾。思前想后,他辭去了鐵飯碗。單打獨斗,投入基層民間環保事業。辭去公職后的霍岱珊,獨自走訪了淮河沿線20多個縣市,從源頭到盡頭行程4000多公里,自費拍攝了15000多幅有關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其代表作《花朵拒絕污染》被全國多家媒體轉載后,一時震驚全國。
環保成了霍岱珊生命的全部。2009年是霍岱珊轉運的一年,各種獎項開始紛至沓來,一直延綿到2010年:“中國十大年度綠色人物”、“中國十大法制人物”、“改革開放三十年環保人物”、“中國社會創新獎”,“中國扶貧創新獎”等等。2010年8月,素有亞洲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賽賽獎給霍岱珊頒發了公共服務獎,使得他的環保事業一下飆升至最高峰。此時, “淮河衛士”的注冊志愿者人數為1083人。
淮河守衛者
“蓮花模式”是“淮河衛士”在這幾年探索中摸索出來最得意的環保模式,也是如今霍岱珊推廣的主要模式—通過與企業對話、信息公開和公眾監督,促使企業轉型并達到治污成功。“蓮花味精”原來是淮河流域的排污大戶,近幾年通過“淮河衛士”的深度參與,它的排污量大大減少,以前每天排放12萬噸廢水,污染物質成倍超標,現在每天排放不到一萬噸?;翎飞阂恢本o盯著這家企業不放,雙方一度劍拔弩張。
“許多企業治理污染的設施其實是齊備的,但為節省成本,只要有機會就可能偷排,有了公眾的參與以后,大家盯著它,讓它恢復綠色誠信。”通常情況下,霍岱珊與同事在發現問題后會登門找企業商討解決方法,如果是小問題,就跟企業負責人溝通,這時候他們態度一般還可以,會從制度的執行、操作的程序上找原因,把污水治理好。接下來,霍岱珊他們會再作觀察,如果還是比較嚴重,就會反饋給當地環保局;如果特別嚴重,就啟動應急預案,和國家環保部溝通,不過,一般這種情況很少。
與國家環保部門建立的“環保直通車”是霍岱珊引以為豪的。2006年國慶節,企業趁黃金周期間公眾監督放松偷排污水,河水污染嚴重,死魚漂浮,霍岱珊把情況直接報告給了環保部,環保部作出快速反應,讓他找相關負責人士立刻調查,并提供一個處理意見報告出來。今年春節前后,淮河上游沙潁河段的監測站發現污染指數呈直線上升,水的顏色開始發黑,水面上出現泡沫,還散發陣陣惡臭?;翎飞涸僖淮卫?ldquo;環保直通車”向環保部和當地政府匯報情況,,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及時迅速地對此進行調查處理。同時,霍岱珊還組織成立“跨區域公眾參與水污染應急中心”,并努力擴大其規模和影響力。
后代人繼續
霍岱珊的大兒子霍洪杰是個80后,在子承父業加入“淮河衛士”之前,他原本學藝術專業,畢業后在鄭州工作。當時選擇回來幫助父親,一方面是人手不夠,另一方面“當時覺得老爸被人打氣不過,我和弟弟沒想太多就辭職回來了”。本以為做一段時間再說,沒想到很快就融入進去了,“主要是價值觀可能不太一樣,但很多有錢人到頭來還是會轉過來做這個(環保),最重要是要對得起天地良心,很多事情我不想把它想得很復雜,那樣很累。”
讓兩個兒子參與到“淮河衛士”的工作中,霍岱珊也有自己的考慮,“我會注重新生力量的培養,不會讓它斷代,萬一我不做了,淮河衛士還在。”讓霍岱珊感慨的是,年青一代與自己做事方式已經大不同。原來,他更多考慮的是把污染企業趕走就完了,比較少考慮更深層次的東西,但霍洪杰他們就會想到已經造成危害的村民怎么辦,會從企業的社會責任的角度,來呼吁企業對村民進行救治。
四月份,霍岱珊想帶著六歲的小孫女到淮河源頭參觀。小家伙一聽后第一反應是臭水臟不肯去。在霍岱珊的勸說下,小孫女勉為其難,答應陪爺爺走一趟。然而,到那里后,“一看水清澈見底,就蹦啊跳啊,直接往河邊走跳到水里頭去”。 “一代人做不完,后來人繼續做,這也是應當的。” 霍岱珊淡笑著說,常年的日曬,皺紋已經刀刻般地在他臉上蔓延,大小獎項已經得了一堆,國內外各種學術講座也經常參加,世面見得夠多了,但他的笑容仍然是中國農民式的。謙卑而堅毅著。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