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凝固自然
徐冰的《木·林·森計劃》,并非傳統概念與樣式上的藝術作品,而是突破了當代藝術的桎梏,他將環保和經濟循環直接切入作品中,以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關注環境和人類的關系,體現出他對于藝術創作的核心——藝術與生活、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這些最本質命題的反省和認識。
徐冰,獨立藝術家,中央美院副院長。曾在美國華盛頓沙可樂國家美術館、紐約新美術館、布朗士美術館、西班牙米羅基金會美術館、捷克國家博物館等重要藝術機構舉辦個人藝術展。曾被邀請參加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芬蘭、意大利、德國、韓國等國的重要聯展。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
徐冰的《木·林·森計劃》,并非傳統概念與樣式上的藝術作品,而是突破了當代藝術的桎梏,用“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的多角度思維方式,加入徐冰本身的藝術思考,綜合得出的藝術再造模式。他將環保和經濟循環直接切入作品中,以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關注環境和人類的關系,體現出他對于藝術創作的核心——藝術與生活、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這些最本質命題的反省和認識。
《木·林·森計劃》
2009年11月
深圳 何香凝美術館
《木·林·森計劃》是徐冰為集資恢復肯尼亞森林綠化而設置的一套自動循環系統。徐冰通過教授少年兒童繪畫樹木的方法,利用當今網絡科技的拍賣、購物、轉賬、空中教學等功能,以最低的成本實現孩子們在紙上畫的樹,變為真的樹而生長在肯尼亞的土地上的理想;使部分資金從富裕地區不間斷地流向相對貧困的肯尼亞,為恢復肯尼亞的植樹造林提供資金。同時,在所有參與此項目運轉的人們都獲得利益的原則下,使他們為恢復肯尼亞的森林做出不同的貢獻,并使該計劃得以循環往復。
《鳳凰吊裝展示》
2010年3月
北京 今日美術館
《鳳凰》的制作材料取自北京建筑場館建設過程中的建筑廢料,包括了建材、建筑工程設備、勞動工具、民工生活用品等眾多現場材料。兩只由低廉廢棄的建筑排泄物把自已打扮得既兇悍又華麗的鳳凰,如同中國人集體情感和愿望的寫照,同時也將環保課題再度亮于人前。值得一提的是,《鳳凰》在兩年來社會、經濟等其它社會變故影響下,曾幾度暫停。后來臺灣收藏家林百里先生慧眼識珠,鼎力相助,使得《鳳凰》制作涅重生?!而P凰》制作的過程伴隨著中國這兩年的經歷和事件,使得作品的現實性和中國的發展經歷產生了直接和隱喻的雙重關系。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供/圖)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供/圖)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供/圖)
林瓔林瓔(Maya Lin),林徽因的侄女,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筑師,在當今國際建筑界享有極高聲譽。她還在耶魯大學就讀時,就因設計美國越戰紀念碑而蜚聲海外。之后二十多年里,林瓔設計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她曾被美國《生活》雜志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與《50位美國未來的領袖》;被美國《亞裔雜志》選為過去10年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百名亞裔人士之一;2005年入選美國婦女名人堂。
林瓔最響亮的作品,要數她在華盛頓的美國越戰紀念碑。近幾年來,她更專注于對自然的保護,致力于喚醒人們對當前生物多樣性和物種棲息地消亡的認識。對于環境和野生動物的熱愛,讓如今的林瓔,脫離了藝術家身份的束縛,成為一個真正的環??駸岱肿?。她的建筑設計、視覺藝術和社會活動,都成為她保護自然的手段。環保不僅僅是她的愛好,更是她的熱情,她的事業,她的生命所在。
《什么正在消逝》
2009年9月
北京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供/圖)
《什么正在消逝》是一個呼吁保護瀕危動物和它們的生存環境的藝術項目,由全球的不同地區,通過不同的媒介,運用聲音、影像、雕塑等創作手段共同實現。作品由引發人們關注正瀕臨滅絕的物種作為起點,不僅讓人們關注已滅絕的物種,還有那些人們甚至沒有察覺已經在消逝的東西,包括夜空中閃爍的星斗,奔向海洋的河流,動物遷徙的通道,以及后院中鳴唱的小鳥。
保羅·索萊里保羅·索萊里,意大利裔美國籍建筑師,致力于解決因現代城市的存在而引發的生態與社會問題,被譽為『生態建筑之父』。在建筑與城市規劃領域,索萊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他關于《生態建筑》(arcology)富有開創性的哲學性著述,仍持續不斷地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他曾獲得美國建筑師協會優秀設計獎(1963)和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2000)。2006年,索萊里被授予庫帕-休伊特國家設計終身成就獎。
自上世紀60年代起,索萊里就進行著偉大的創想和實踐:打造一座自給自足的綠色城市,一個可以實現的烏托邦。他和他的團隊就居住在位于亞利桑那沙漠中、用她們的環保理想營建的“城堡”之中。這種浪漫的思維同時也讓我們對地球資源產生了新的思考。雖然他的學術著述與作品風格并不是當下最流行的,但卻深受專業領域推崇。特別是對未來城市建設和發展,有著前瞻而獨到的思考。
《簡約線性城市模型》
2009年11月
北京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
索萊里密切關注中國城市發展問題,更試圖將其“簡約線性城市”理論應用于中國現實。展覽將通過珍貴的歷史手稿、長卷繪畫、三維模型與影像等,全面反映索萊里的經典“生態建筑”理論與實踐,同時展示他針對中國城市化語境所做的深刻思考及為中國未來城市所大膽描繪的藍圖。
《簡約線性城市模型》2009 年11 月北京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索萊里密切關注中國城市發展問題,更試圖將其“簡約線性城市”理論應用于中國現實。展覽將通過珍貴的歷史手稿、長卷繪畫、三維模型與影像等,全面反映索萊里的經典“生態建筑”理論與實踐,同時展示他針對中國城市化語境所做的深刻思考及為中國未來城市所大膽描繪的藍圖。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提供/圖)
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社會精英,將眼光轉向了環保的課題。戈爾、迪卡普里奧、揚恩 · 亞瑟,這在不同領域里的三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種光影呈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好以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來,從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甚至到電影,藝術家們都在努力用更多元、更全面的方式向世人解釋我們即將面對的一切環境危機。
艾伯特·阿諾·戈爾
艾 伯特·阿諾·戈爾,美國政治人物,曾于1993 年至2001年間在比爾·克林頓掌政時擔任美國第四十五任副總統。后轉型成為國際著名環境學家。2006 年,戈爾參與制作和演出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和同名書籍,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廣大的回響,并因其對環境事業的貢獻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由于在環球氣候 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的肯定,他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獲得2007 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提供/圖)
艾伯特·阿諾·戈爾,美國政治人物,曾于1993年至2001年間在比爾·克林頓掌政時擔任美國第四十五任副總統。后轉型成為國際著名環境學家。2006年,戈爾參與制作和演出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和同名書籍,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廣大的回響,并因其對環境事業的貢獻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由于在環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的肯定,他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好萊塢著名影星。1998年,迪卡普里奧創辦了環保組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基金會』,致力于環保公益事業,涉及包括全球暖化、清潔水保護、賑災救援以及生物多樣性等廣泛項目。2007年,迪卡普里奧帶來自己擔任制作的環保題材紀錄片《第11小時》,通過對多名與地球生態學有關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政治人物的訪問,揭示了氣候異常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危機。2010年,他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攜手發起『拯救野生虎』的活動。
揚恩·亞瑟
揚恩·亞瑟,法國著名攝影師、生態學家、環境保護者。他專門從事空中攝影已超過30年,極具聲望。2009年,揚恩導演并拍攝了影片《家園》,并于當年的世界環境日首映,呼吁人類要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與自然和諧相處。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擔任該片制片。從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亞高原的乞力馬扎羅山,從亞馬遜熱帶雨林到戈壁沙漠,從美國得克薩斯州連綿不斷的棉花田到中國上海的工業城鎮??拍攝組走訪了50個國家,并進行大量航空拍攝。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供/圖)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提供/圖)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提供/圖)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徐冰工作室提供/圖)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