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值得關注的藝展和作品
人類文明不斷改造著地球的面貌和生態系統原有的功能;人類猶如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的困獸,焦慮和不安全感日益深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隨之冷漠、惡化。自然山川之美,在人類生活中漸行漸遠。自然—生命和精神的家園 ,成了人類生存的“別處”。
《立體城市》
“立體城市:未來中國”集合國內外城市規劃與研究專家、國際頂尖建筑師、藝術家、城市環境和生態學者,及政府和企業的決策者的力量,探討如何在地球土地、能源等各類生存資源愈加稀缺的背景下,營建理想的人居環境和未來城市生態。
針對“立體城市:未來中國”的議題,荷蘭前衛建筑師群體MVRDV運用其獨創的“數據景觀”,對中國的人口遷徙、土地分布與使用等狀況進行了大量的數據調查和分析,針對氣候變化、土地、食物與水源的短缺等問題,在藝展現場的空間豎立起一個理想中的中國未來城市。(圖1)
立體城市
《不自然》
展覽中,傳統中國文人式的對自然的熱情以一種“不自然”的方式被呈現。14位建筑師與藝術家利用通常在廚房,實驗室或是快餐廳中可常常見到的人造材料創造出了家具,空間,或是未定義用途的物品。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往往將人們錯誤引導到對天然材料的偏愛卻忽略了許多天然材料無法再生的事實,因此,藝術家們通過合成材料來重新思考生態和可持續性的話題。
藝術家丁乙、鄭在東,建筑師孟巖、陳旭東、華黎展示了他們個人的山石,而祝曉峰與卜冰的作品分別指向云與水,張斌/周蔚設計了食案/牌戲合一的私家山水,馬清運的環與徐甜甜的花瓶相對抽象且引入與身體的互動。張永和、劉家琨、大舍的作品則將這些人造材料的內在之美展現至極致。(圖2/3/4/5)
《山水》
人類文明不斷改造著地球的面貌和生態系統原有的功能;人類猶如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的困獸,焦慮和不安全感日益深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隨之冷漠、惡化。自然山川之美,在人類生活中漸行漸遠。自然—生命和精神的家園 ,成了人類生存的“別處”。山水,在中國傳統文學與繪畫中是對“自然”的指稱,在這里則意指城市之外的地球自然生態。城市之外,自然山水、野生動植物、淳樸鄉村??山水之美、山水之殤、山水之救贖,都是這個展覽關注的范圍。
汪建偉作品《隔離》,利用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流行的所謂“社會主義”樣式的生活家具,建造了一座“環保紀念碑”,以壯觀的視覺語言警示人們關注在環保上說與做、名與實、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而周偉的《自然生態》,則運用 “人工綠植”,制作了大量可以亂真的塑料爬墻虎,包裹展館的外墻。作品是對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一種無奈、矛盾的復雜心態的隱喻,也試圖引發環保理念與經濟發展間復雜關系的深度思考。(圖6/7)
《山水2010 H2O》
水是保證人類生存的必備元素,也沒有固定的形態,常被看作一種善變和易逝的符號,是對自然感興趣的藝術家的“母題”之一。第二屆“山水”展將集中關注“水”(H2O)的主題。一系列以“水”為題的影像裝置作品,旨在以“水”為線索,通過對人與水的關系的探討,從不同維度激發關于人與自然以及人類生存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討論。
來自美國的先鋒影像藝術先驅比爾·維奧拉帶來作品《洗禮》,描繪一男一女清洗身體的儀式,緩慢活動的畫面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水流中彌漫著靜謐、冥想的視覺情緒。巴西裔德國女藝術家賈奈娜·查普則用四頻影像作品《血,?!氛宫F了一場視覺盛宴,美人魚、塞壬女妖等神秘女性游弋在陽光穿透的海底幻境中。中國藝術家王功新根據場地特別創作了影像裝置《雨,或水》,通過畫面和音響精心營造了一個富有戲劇感的影像情境,讓觀眾猝不及防地置身現實與非現實之間,收獲真實而不尋常的心理體驗。宋冬則根據最近從公共平臺收集的1910年至2010年的100個歷史人物與事件畫面,創作了一條觸手可及卻轉瞬即逝的“歷史的長河”,在充滿懷疑論色彩的長短虛實之間,探討人與記憶、時間、歷史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系。(圖8/9/10)
網絡編輯:瓦特